2007-05-15

全國養殖漁業會議總結論報告

台灣的水產養殖,由早期看天田式的淺坪虱目魚養殖,已發展至利用先進科技的室內自動化超高密度循環水養殖,也由高山的冷水性魚類養殖分布到外海的箱網養殖,養殖面積逾六萬公頃,海上箱網數量亦超過一、五○○只,為沿海農村經濟結構重要之一環,每年近三○萬公噸的產量與三百億元的產值,對於繁榮漁村經濟與安定三萬養殖漁家的生活,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近五十年來,台灣養殖漁業在光復至五十年代的基礎奠定期,由於淡水魚類、烏魚、草蝦等人工繁殖技術的確立,奠定產業發展的基礎;六十到七十年代的鰻魚、草蝦等高經濟價值魚、蝦、貝類養殖技術的確立,養殖面積迅速的擴張,出口量、值屢創新高,除為國家賺取外匯平衡中日貿易逆差外,也為漁村經濟帶來無限的期待與希望,此時期可謂產業的快速成長期,但也由於快速而盲目的成長,而埋下產銷秩序失衡與生產環境惡化的問題;因此八十年代是為產業的轉型調整期,配合產業需求,政府積極於產業組織的再造、生產環境的改善,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即將邁入的新世紀產業永續發展期,預作準備。
盱衡當前國內、外產業經營環境,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在即,國外水產品在關稅大幅降低後,進口量勢必大幅增加,對國產養殖水產品將造成強大市場競爭壓力,而傳統上養殖漁民並無其他副業提供生計的維持,且在漁村已呈現高齡化的情形下,轉業不易。因此,外來水產品的進口,勢將對漁村社會的安定產生衝擊。又為配合國際消費趨勢,聯合國糧農組織已草擬養殖水產品衛生操作規範 , 以 供 產 業 生 產 合 乎 衛 生 品 質 與 安 全 產 品 的 依 據 , 同 時 歐 聯 自 實 施 ISO9000 品 保規範 , 而 美 國 、 加 拿 大 則 實 施 「 危 害 臨 界 控 制 點 分 析 」 即 HACCP 品 管 計 畫 , 均 將 影 響我養殖水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行銷。此外,沿海魚塭集中地區雖經政府持續推動「養殖漁業輔導方案」與「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地層下陷現象已獲初步改善,但在降低養殖產業對水土資源的依存度上仍有改善的空間與需求存在;同時由於大環境污染問題尚未徹底有效解決,因此仍然潛存養殖物衛生品質與病害問題。因此,今天承蒙各位與會先進、專家、學者與機關代表,不吝發抒創見,以新的思維重新為養殖漁業的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努力建言,在陸上養殖、海上養殖與產銷管理等方面,業凝聚下列之共識:
檢討陸上養殖產業規模,維持適正的養殖面積,配合經建發展需要及「農地釋出方案」,規劃將陸上魚塭養殖面積逐漸減少至三萬公頃,並劃設為五十個養殖漁業生產區;同時整體規劃休閒養殖漁業,輔導養殖漁業生產區多元化經營,促進養殖漁業成為生產與生活、生態結合的「三生」產業。
爭取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經費,以十年為期,寬籌三百億預算,加速各養殖漁業生產區淡、海水水源之統籌供應系統、儲水設施、進排水路、道路與集貨包裝場等公共設施之建設,以營造優質的生產環境;同時開發養殖專用地表水淡水水源,規劃設置公井取代私有水井,檢討因耕地減少而結餘之農業用水供養殖漁業使用,加強循環水養殖推廣,並建立以養殖漁業生產區為管理單元之養殖用水管理體系,合理有效分配與運用各種水資源,促使養殖漁業地下水年使用量逐步降低至民國一百年九億立方公尺之目標。
依據產業特性與需求,規劃設置水產種苗與觀賞魚之生產專業區,配合育種技術的開發與品質認證制度的建立,厚植水產種苗與觀賞魚等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產業發展之基礎,配合專業化行銷策略,預期十年後水產種苗與觀賞魚之出口將成長三倍達廿五億元;同時加速建立鮑魚、石斑魚量產技術,配合周邊產業的支援,建立拓展國際市場之基礎。
依據產業未來發展需求,發揮團隊力量進行系統化之科技研究;運用生物技術,開發經濟養殖種類之防疫產品及耐寒、抗病與快速成長之品系,並落實研發成果在產業之應用;同時充時基層水產動物防疫體系之人力與編制,檢討修訂相關防疫與檢疫法規,有效防範疫病之入侵。
擴大超高密度自動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之應用與推廣,配合產業營運特性,提供策略性低利融資措施,對融資種類、額度、利率、期限、與擔保方式等予以特別優惠之考量,以獎勵推廣業者使用,促進養殖產業經營層次之提昇。
通盤檢討沿岸十二浬內漁業活動之規劃與規範,將淺海貝類養殖與外海箱網養殖比照陸上魚塭納入登記管理,建立完整的海洋養殖漁業行政管理體系;確認各縣市沿岸海域箱網養殖之適正發展規模與發展強度,擬定整體海洋箱網養殖發展計畫,以三百公頃海域、二千只箱網為發展目標,並配合加強海上、岸上公共設施投資,以營造優良的產業經營環境。
建立養殖水源及產品品質之監測預警制度,對有污染可能的海域,建請環保單位加強防治工作;同時規劃箱網養殖海域輪休制度,避免漁場優養老化,確保產業永續之經營;改進海上養殖設施材料與材質,提高使用年限,研究牡蠣殼等養殖廢棄物之再利用模式,並研訂養殖廢棄物處理辦法,以降低產業對海域與海岸之污染。
建立陸上培苗、海上養成之分段式養殖模式,以減少颱風期海上營運管理或低溫期陸上養殖之風險;引進與研發多樣化養殖貝類生產設施,以促進淺海養殖的多元化發展;慎選海上箱網的代表性養殖種類,完整規劃與建立該代表性魚種之種苗生產、飼料供應、病害防治、收穫分級與行銷體系,降低產銷成本,厚植進軍國際市場之基礎。
建立海上箱網養殖產業保險,降低經營風險,解決海上養殖工作船筏證照與靠泊問題,修訂海洋養殖相關法規,簡化活魚出口與種苗進口之相關通關規定,並提供策略性融資措施,以營造獎勵業者使用之環境。
強化養殖產業行政及研究機構之人力與功能,設置鄉、鎮漁業行政專責人員,以加強漁政管理體系,落實產業輔導;有效運用養殖漁業地理資訊系統,提昇漁政管理效率;蒐集國內外產銷資訊,建立產銷預警魚價穩定及危機處理機制,並妥善應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及漁產平準基金,穩定產銷。
研訂優質養殖漁產品之認證標準及品牌制度,配合各國對進口水產品衛生品質之 要 求 , 輔 導 生 產 符 合 HACCP 規 範 的 高 品 質 養 殖 水 產 品 , 有 效 區 隔 市 場 , 爭 取國內、外消費大眾之認同與信心;配合國人消費習性與生活水準之提昇,逐步提高鹹水養殖生產比例至養殖總生產量之六○%以上。 
運用電子商務系統,建立宅配及網路行銷通路,輔導養殖生產者組織廣設直銷據點,縮短行銷流程,籌設大型多功能低溫物流中心,調節產銷,並建立低溫配銷系統,確保養殖漁產品之衛生品質,滿足國人多元化、精緻化與便捷性之消費需求。
規劃籌設產、製、儲、銷一貫作業之生產專區,以降低產銷成本,促進經營效率,並規劃於台南安平漁港內籌設活魚及種苗儲運中心與進出口專用區,未來並依產業發展需求擴大設置,以強化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按照時令與產期,結合地方節慶活動,宣導促銷國產水產品,推廣國人消費國產養殖漁產品之習慣,系統化建立國人的食魚文化。
協調海岸巡防署、關稅總局、國貿局、標檢局等有關單位共同防杜不法或不良漁產品之進口與疫病之入侵,減少對本土養殖產業之傷害。
前述各項結論已為本次會議「開創永續養殖漁業的新願景」的中心議題,勾勒完整的規劃藍圖,並將作為本會與漁業署未來擬定養殖漁業大政方針之準繩,藉融入相關施政計畫,或協調相關單位配合推動實施,建構台灣廿一世紀科技化、優質化的養殖環境。未來,台灣陸上養殖漁業在優質的生產環境下,將以三萬公頃五十個養殖漁業生產區的架構進行自動化,省水化的生產,配合完整的環境、病害與產銷監控體系的運作,具備強大市場競爭能力,滿足國內外消費需求;部分環境適合的養殖漁業生產區亦將開創多元化的經營,成為國人享受休閒生活,親子活動與體驗漁業的親水性活動空間。至於海上養殖亦可在整體性海域規劃,公共設施的興建及產業保險等配套措施之推動下,營造安全的投資經營環境;而箱網養殖代表性魚種之確立,亦可集中資源進行相關技術之研發,引導產業企業化經營,成為國際性競爭魚種。同時養殖產品將以高品質之訴求,有效因應消費環境之轉變,配合國產品牌之建立,運用電子商務架構進入宅配及網路的高效率行銷通路。此外,藉由外銷活魚海運儲運中心的設置,積極帶動國內水產種苗、觀賞魚、海水魚外銷商機及海上箱網養殖事業之發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