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9

淡水長臂大蝦養殖要點 鄭文騰

淡水長臂大蝦養殖要點 鄭文騰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水產養殖系

一、前言

淡水長臂大蝦在1970年7月由服務於聯合國糧農組織之林紹文博士引進,並由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於翌年10月人工繁殖成功,隨即開始推廣養殖而成為臺灣重要養殖蝦種。1980年代末期海水養殖蝦類陸續病變,都會區釣蝦業興起,刺激淡水長臂大蝦的養殖風潮。

二、淡水長臂大蝦之生態習性

淡水長臂大蝦可生長於淡水及半淡鹹水域,然其幼生(Zoea期和Post larval期)必須於半淡鹹水中才能生長活存。在自然條件下,攝食各類的昆蟲及其幼生、小貝類、甲殼類、魚肉或內臟的碎片、穀類或各種植物的種子、水果、水生植物的莖或葉等。淡水長臂大蝦棲生的鹽度可從0至25%,水溫為14至35℃皆可生存,但最適成長的水溫為29-31℃,pH為7.0-8.5。

三、淡水長臂大蝦養成

1.池塘及設備
淡水長臂大蝦因殘食性及地域性強,宜多次分養以提高養成活存率。因此,養殖蝦池可分為蝦苗池、中蝦池、及大蝦池三種,各種池塘面積可依經營面積加以分配,一般蝦苗池0.2公頃左右,中蝦池0.3公頃、成蝦池0.4-0.5公頃為宜。養殖水源須不受污染者為佳,水深為1-1.5公尺為宜。每0.2公頃裝一部一馬力水車維持供氧。
2.放養前的準備
舊池每年須清池一次為佳,清池、曬池後施放石灰加速有機物質分解及消毒,整地後再施石灰進行消毒,石灰使用量為每分地 20-40公斤,有機物累積較多之池塘須酌量增加施放量;新池用量可減少,並於施放後數天內施基肥以增加注水後池中之營養鹽,基肥需經完全醱酵後才能放養蝦苗。
3.蝦苗的選擇與放養
目前臺灣蝦苗的來源可分為進口苗及在地苗。蝦苗之放養季節大部分集中在秋季中秋節前後及初春時節。蝦苗繁殖業者為加速蝦苗變態,降低生產成本往往加高繁殖水溫(33℃以上),致使蝦苗大小相當一致,但健康狀況卻不佳,且易受鏈球菌感染罹患肌肉白濁壞死症。因此,須避免放養高水溫繁殖之蝦苗,且選擇蝦苗時須以黑色水瓢檢視蝦苗體節肌肉是否有白濁現象。蝦苗放養池於注滿水後以水車攪動二天即可放養蝦苗,避免藻水過濃時放養蝦苗,高溫期蝦苗宜在清早放養為宜。蝦苗放養密度每分地約10-20萬尾,可依分養期之長短,適度的增減。蝦苗放養後應盡速做水使浮游藻類繁生以穩定池水。
4.給餌:
蝦苗可餵予蒸蛋、零號之草蝦配合飼料或魚漿,此時若池水營養鹽不足則可過量投餌或投餵魚漿,讓殘餌或魚漿分解做為肥料培養浮游藻類。蝦苗給餌次數以少量多次為原則,高水溫期每天可投餵四次,每天之投餌量為蝦體重之10-15%;中、大蝦每天投餵三次(清早、下午4-5時及夜間9-10時),投餌量為蝦體重的2-3%,冬季低水溫期每天則投餵兩次(早上及傍晚)。淡水長臂大蝦於低氣壓、低水溫期或脫殼期攝食量會明顯降低,故每天需以傘網偵測攝食狀況,以便增減飼料投餵量,傘網中飼料之投餵量約為其他投餵區之2倍量,並須在1小時內攝食完畢為準。有機物質過多之老化養殖池,容易造成蝦類的黑殼病、黑鰓病、鐘型蟲附生,此時宜增加石灰施放次數及適度使用活菌劑,以加速有機物之分解並適度的換水。此類疾病死亡率不高,只要底質及水質處理好,病蝦經脫殼後即可痊癒。飼料品質好壞不但影響生產量、蝦子之免疫抗病能力,甚至影響蝦子之肉質風味,餵食品質較差之飼料,淡水長臂大蝦出現軟殼性肌肉白化症,此等蝦子死亡率高,肉質鬆軟無甘甜味。
5.分養:
淡水長臂大蝦殘食性及地域性強,同批蝦苗成長會有明顯參差不齊的現象,因此,大小不同體型之蝦宜進行分養。分養不但可以去除蝦的地域性,防止大小殘食,提高活存率,且因大小分開增加小蝦之攝餌機會而加速成長。蝦苗在幼蝦池中長至3-4公克的寸蝦體型即以2-3分網目之拖網篩選分養於中蝦池,其密度為每分地放養5-10萬尾寸蝦,寸蝦長至6-10公克大小之中蝦體型再以4-5分網目之拖網篩選分養於大蝦池,每分地放養2-3萬尾中蝦。待中蝦長至15-20尾/台斤(30-40公克/尾以上)即以6分網目之拖網間捕篩選脫殼間期之蝦出售,出售蝦須將雌雄分開,體型碩大銷往釣蝦場者稱之為「大蝦」價格較高,而體型較小之母蝦稱之為「菜蝦」價格較低。分養或間捕收成時應避開大量脫殼期(一般為農曆之初一或十五左右)。一般蝦苗養至寸蝦及寸蝦養至中蝦之活存率皆超過90%,而中蝦養成至大蝦之活存率則僅30-40%,甚至更低,若出售體型越大則活存率越低,可見淡水長臂大蝦殘食最強階段發生在中蝦至大蝦養成階段。
6.池塘管理
蝦子放養後4週左右常因水中營養鹽供應不足,浮游藻類大量死亡或大量動物性浮游生物繁生將浮游藻類攝食殆盡,致使水中有毒含氮廢物濃度增加,夜間溶氧不足,造成養殖蝦類浮頭甚至泛池。
蝦池淡水長臂大蝦養殖池水以淺綠色或淺褐色,且透明度在20-30公分為佳。若水色漸退應查明是動物性浮游生物增生或是水中營養鹽不足,若為營養鹽不足則需施肥。若池水藻類過濃則需多加換水,以沖淡藻水,若藻類濃度無法降低,則須適度施藥(硫酸銅、BKC)殺除藻類。若藻水退去是因為水蚤引起的切忌以有機磷類之藥物殺除,因為蝦子對有機磷類亦相當敏感,此時應加強供氧,並於清晨排除含浮游水蚤之表面水,或以人工方式撈除。
夏季適時的注、排水及遮陰,防止淡水長臂大蝦養殖池水溫上升、藻類過多pH上升與氨及亞硝酸濃度上升是預防細菌性肌肉白濁壞死症爆發的有效方法。臺灣冬季氣溫下降,寒流來襲時水溫可降至致死溫度以下,故當寒流來襲時應加高水深或注入地下水以提高水溫。
冬季蝦池浮游藻類大量減少,中、大蝦因具有較強之擾動池底能力,所以絲藻不易繁生,但蝦苗池因蝦苗擾動池底能力弱,往往絲藻會大量生長。因此,蝦苗放養後須盡速做水增加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以防池底絲藻繁生。蝦苗池絲藻繁生只要不覆蓋整個池面影響投餌,對於蝦苗之養成妨礙不大,有時還可提高水溫,增加蝦苗棲息場所提高活存率。
淡水長臂大蝦養殖主要之敵害為白鷺與夜鷺,其次為大型肉食性魚類入侵,如鰻魚、鯰魚等。因此養殖池周圍如有肉食性魚類養殖池時需別注意肉食性魚類,經由白鷺與夜鷺攜帶入侵。

四、結論

淡水長臂大蝦雖非本地蝦種,但在產、官、學界的努力下,其單位面積之生產量與養殖技術皆足以傲視全球,為能使產業永續經營發展,在育種選擇技術上仍需業者與研究機構繼續努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