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4

常見水產動物病毒性疾病

白斑桿狀病毒感染症:
蝦類是一種重要的水產養殖對象, 1992年,臺灣所養的草蝦、斑節蝦、紅尾蝦開始出現迅速大量死亡的情形,最快者3天即可全池全軍覆沒。外表觀察病蝦全身白斑遍佈(嚴重者),經由組織切片染色觀察,在幾乎所有器官的上皮細胞、造血器官的實質細胞和血球、淋巴器官等皆發生嚴重的病變;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時,可在發生腫大均質化的細胞核中發現大量不具有包涵體的桿狀病毒。此病毒被學者稱為白斑桿狀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 , WSBV)。在隨後的幾年(1993~1996年),白斑病毒持續危害臺灣的養殖蝦類,造成養殖業者很大的損失。約在相同的時期,亞洲許多國家也傳出養殖對蝦大量死亡的情形,經研究發現也是桿狀病毒引起的,日本也因自福建省進口蝦苗而導致1993年斑節蝦大量死亡,據研究的結果也是因桿狀毒感染所致。在東南亞地區正大規模的養殖草蝦時,泰國在1992年也傳出了災情,研究發現為一種系統性感染來自外胚層和中胚層組織的桿狀病毒所引起,Lighten(1996)已將這些病毒均列於白斑桿狀病毒群內。他並進一步指出,白斑病毒在1992年暴發於東南亞之後以很快的速度蔓延至其它養蝦的亞洲區域,包含: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甚至因為美國德州進口亞洲蝦子,而於1995年德州產的美國白蝦(P. setiferus)上也發現白斑症。

白斑桿狀病毒為具有外套膜的桿狀型病毒,大小約為250~380nm×70~150nm,病毒顆粒核心為電子緻密的核衣殼(nuclear capsid),核衣殼大小為58~67nm×330~350nm,核衣殼外圍是由兩層膜所組成的外膜。屬於無包涵體的桿狀病毒。

白斑桿狀病毒所引起的白斑症,其主要外表病癥包括使病蝦食慾減退、行動遲緩、體色變深或變紅,最顯著的病徵是可在病蝦的身軀上(尤其是在頭胸部上)發現直徑約0.5~2.0mm大小的白色斑點。有顯示出此病症的蝦子,常會有大量死亡的情形,可在3~10天內死亡率達到100%。以組織病理檢查,可在蝦子殼下的皮膜、鰓、前腸、肌肉、淋巴器官、造血器官之實質細胞及血球看到病變的細胞。其被感染的細胞可見核腫大的情形,內有嗜酸性的包涵體。

白斑桿狀病毒有相當廣的寄主範圍,現在已發現白斑桿狀病毒自然感染的一些重要的養殖蝦類,包括草蝦(Penaeus monodon)、斑節蝦(P.japonics)、砂蝦(Metapenaeus ensis)、中華對蝦(P. chinensis)、印度蝦(P. indicus)、墨吉對蝦(P. merguiensis)、紅尾蝦(P. penicillatius)、熊蝦(P. semisulcatus)及美國白蝦(P. setiferus)等。另外也可經由人為感染的方式感染其它蝦類,例如棕蝦(P. azteus)、粉紅蝦(P. duoranm)、藍蝦(P. stylirostris)、中南美太平洋白蝦(P. vanamei)、鷹爪蝦(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東方白蝦(Exopalaemon orientais)和其它十足目,例如紅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卷折饅頭蟹(Calappa lophos)、顆粒蟳(Charybdis granulata)和銹斑蟳(C. feriata)、錦繡龍蝦(Panulirus ornatus)、雜色龍蝦(P. versicolor)、長腳龍蝦(P.longipes)、密毛龍蝦(P. penicillatus)、及淡水的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及淡水長臂大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由此可知白斑桿狀病毒感染的種類非常的廣泛,包含對蝦類、蟹類、新蝦類及龍蝦類等。不過還是以對蝦類受的侵害最大,往往造成重大的死亡率,使養蝦業受挫。然而白斑病毒可經人工方式感染上其他非養殖的十足目,顯示這些種類可能成為自然環境中擔任白斑病毒的攜帶者(carrier)。

【診斷】
檢驗白斑桿狀病毒群的方法有許多種,包括:(1) 傳統的病理組織切片觀察、(2) 現場抹片快速診斷法(Momoyama et al., 1996)。然而此兩種方法的靈敏度和專一性不高。近年來,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發展出一些以核酸為基礎的診斷法,大大的提高了診斷的專一性和靈敏度,包括:(1) 原位雜交技術(In situ hybridization)、(2) 點墨雜交技術(Dot blot hybridization)、(3) 聚合脢連鎖反應技術(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另外根據大陸的研究報告指出,他們也發展出以蛋白質為基礎的診斷方法,製備出白斑病毒的單株抗體(黃,1995),並建立了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 ; ELISA)的診斷法。
【防治方法】
目前此病尚無任何藥物可供治療,只能從預防感染及改善養殖環境來下手。對蝦養殖的過程中包含種蝦的捕撈、蓄養、催產及產卵、受精卵的孵化、無節幼蟲的蓄養、後期幼蟲的放養及養成。在這些過程中,所使用的水源、設備、養殖池、工作人員以及蝦子本身,都很有可能受到病毒的感染。如果沒有徹底消毒乾淨的話,常會使得病毒藉此傳播開來,而造成養殖上的損失。現在白斑桿狀病毒在亞洲許多國家氾濫成災,如何能夠防止病毒的散佈和預防病毒的感染成為重要而緊急的課題。有許多養殖場嘗試以一些化學或物理方法來避免病毒的散怖,例如石灰、消毒劑(次氯酸鈉)、曝曬養殖池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