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8

細菌株對病毒研究。細胞病變作用。

日本 Yoshimizu(2003)教授的研究團隊自 masu salmon、Japnanese
flounder、barfin flouder 的消化道細菌中,分離出會分泌抗病毒物質的細菌株,
菌株所分泌的抗病毒物質可以中和 BFNNV。該菌株被單株化培養之後,加入人
工餌料中,以餵食法送入養殖魚苗的消化道,使其成為主要的腸內菌,讓這種細
菌在腸內繼續分泌抗病毒的物質,而達到防疫的效果。目前台灣大學齊肖琪教授
已自本地養殖的石斑魚體中分離到抗 GNNV 的細菌株,目前在測試活體餵食效
果。這種防疫方法合乎自然,可以和疫苗搭配使用,期望能使免疫過的魚苗在等
待免疫力上升期間受到足夠的保護。

細胞病變作用
病毒接種到細胞增殖時,在幾天內會導致細胞死亡,此種生物性稱之為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如果被感染的細胞不會發生細胞病變作用,病毒會繼續在細胞內生長與增殖而產出數百個新的病毒,此種生物性稱之為非細胞病變作用(non-cytopathic effect, non-CPE)。然而,病毒的複製過程不會導致細胞的死亡。病毒在複製階段的表現不是很穩定,遺傳物質核酸常發生突變,突變是病毒發展出新品系的一種方法。在持續性感染生物體內的non-CPE型病毒,可能經由突變的方式而演變成CPE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