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7

江福松:養殖魚價偏低 5大原因

江福松認為原因有:第1是台灣漁船在對岸買魚並運回台灣,成本較低;第2是台灣經濟不景氣,消費者購買力弱,業者經營困難而必須削價求售;第3是近幾年台灣發生多件藥物殘留事件,消費者對國產魚類失去信心,使國內運銷商順勢壓低產地價格;第4是對岸走私來台的養殖產品,魚目混珠並以低價擾亂國內市場;第5是國產漁產品並未建立有效的品牌和塑造出產品區隔。

江福松認為,國產漁產品在品牌定位和品質區隔上仍有很大努力空間,如果漁民生產成本增加卻又無法反應在魚價上,則經營困境將隨之而生,值得漁政單位深思並尋求解決之道。

2007-05-25

預混飼料

 預混飼料:依魚體成長所需,將各種飼料配方中含量較少的添加劑如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其他必需的微量添加成分按不同的比例均勻混合而成的總匯。
使飼料混合更加均勻,且使用上較為方便。

2007-05-22

循環水養殖系統之介紹

水產養殖與水
1.水質會隨著水中生態的變化而改變,水中生物的生理及行為也就因水質中某些成份的改變而受影響。
2.「水產養殖先養水」:維護優良的水質是水產養殖成功的先決要素。
3. 水質管理的目的:維持水質使其中有害物質的濃度不致高到對水中生物的行為或生理產生不良影響。
4. 水質管理的主要原則:減少有機質的累積及使之不在缺氧下分解。

水質管理的措施:
(一) 減少有機質的輸入:適度的投餌,減少殘餌的量。
(二) 減少有機質的產生:使用高利用率的飼料,使排泄物的量減少。
(三) 將有機質排出:藉排換水,去除殘餌及排泄物等。
(四) 將有機物質分解:保持水中高度的氧化狀態,加速有機質分解。如維持足夠的植物性浮游生物族群,藉其旺盛的光合作用以製造氧氣或是借助人工打氣。
(五) 降低有毒物質的量:如維持穩定的植物性浮游生物族群以吸收有害物質及有益的微生物族群以轉變有害物質成無害質。
循環水再利用的優缺點
優點
(一)節約能源(電量、燃油量)
(二)節約熱量的支出
(三)水質穩定,養殖生物適應良好
(四)排除外來新水污染及疾病或感染的顧慮
(五)節約藥品及處理劑
(六)加藥處理疾病方便
(七)少對環境的衝擊
缺點
(一)增加循環過濾系統的設備投資成本
(二)增加循環過濾系統操作及維護成本
(三)飼料成本增高
(四)不當的設計造成生態系統干擾及產能的降低
(五)可能加速疾病的傳播
水產養殖使用循環水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措施
符合循環水系統設計的原則:
(一)水質與水量的考量:   
1. 養殖種類及生命期對水質及水量的要求
2. 養殖系統中的生物量
3. 養殖系統有機質或營養鹽的輸入量
4. 養殖系統的生態狀況
5. 進水源的水質與水量狀況
(二)場地及空間的安排:
過濾系統依其次序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進入過濾系統的先處理部分:減少懸浮顆粒
2. 機械過濾部分:過濾有機顆粒
3. 化學過濾部分:吸附單位
4. 生物過濾部分:以微生物將有機氮化合物轉變成 硝酸鹽
5. 植物過濾部分:以水生植物利用硝酸、亞硝酸、氨及磷酸同化成其組織的能力來減少水中的營養鹽
6. 殺菌部分:殺病毒性的病原,避免疾病的擴散
(三)符合循環過濾系統演進的趨勢:
1. 低成本
2. 高過濾效能
3. 減少維護工作
4. 加速物質的改變
5. 縮小體積,增加機動性  

室外和室內循環水系統比較表

室外系統 室內系統
規模 較大 較小
再利用之水質要求 較低 較高
單位再利用水量成本 較低 較高
養殖對象 較低價或較野性的成魚養殖 較高價或脆弱的種苗繁殖
質能交換型式 開放式 密閉式
固形物分佈範圍 較大 較小
懸浮顆粒大小範圍 較大 較小
藻類滋生情形 多 少
固形物含量 較多 較少
懸浮及沈降固形物收集 較分散、難、不集中 較集中、易、集中
懸浮固形物去除方式 沈降或篩濾 篩濾或沙濾
過濾機清洗方式 高壓、清洗頻繁 較低壓、可較少清洗
生物濾床反應速度 不一定 穩定
溫度分層情形 嚴重 無
溫度控制 換水 加溫設備
溶氧變化 劇烈,且有日週期 輕微
加氧控制 水車 鼓風機、空壓機、純氧
殺菌方式 加藥 加藥、UV、臭氧
酸鹼度變化 較大,且有日週期 較少,但穩定下降

魚類 與甲殼類 免疫方式之差異

魚類:脊椎動物的免疫方式可分為細胞性免疫與體液性免疫兩種
細胞性免疫由T細胞扮演,可直接對於標地病原體產生溶胞作用。體液性免疫,則由巨噬細胞、TH細胞與B細胞合作完成,經由抗原呈現作用使B細胞產生記憶性B細胞,與抗體生成漿細胞,此抗體生成具有專一性,稱為特異性免疫。此外體液性免疫還包含非特異性的補體反應系統。補體主要的反應是經由一連串的補體分子活化與聚合最後在外來病原體細胞上造成溶洞,而達到殺病原體的作用。
甲殼類:無脊椎動物不具有特異性免疫,對於病原體無法產生記憶性。主要的免疫過程為細胞性免疫,藉由活化各種型態血球細胞的殺菌酵素系統,因此甲殼類的血球在免疫反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般甲殼類的血球可被區分為三類,包括了透明球 (hyaline cell)、半顆粒球 (semigranular cell)及顆粒球(granular cell),透過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包膜作用 (encapsulation)、凝固作用 (coagulation)、細胞毒殺作用 (cytotoxicity)等將外來病原去除。因此血球的數目對於無脊椎動物的免疫防禦特別重要,能直接影響免疫能力的潛力。殺菌系統的活化需伴隨一連串的酵素活化反應,而在酵素活化過程則可能受到調控。

stress緊迫

養殖環境的惡化會對養殖魚蝦造成緊迫,影響內分泌。環境變動以及緊迫反應中,為了調節生理恆定作用而產生改變的內分泌有皮質醇與兒茶酚胺。當魚類受緊迫與適應緊迫可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反抗期(resistance)
魚產生迴避行為,並藉生理調節,恢復原有之生理恆定性,主要是藉由中樞神經系統,將緊迫訊息匯集於下視丘前葉(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一方面經由由自律神經傳遞訊息給嗜鉻細胞(chromaffin cells),促使其分泌兒茶酚胺釋放於血液中,產生應急反應,此時魚類產生抗拒與迴避行為,另一方面下視丘前葉分泌促腎上腺素釋放素(corticotropic releasing factor;CRF),CRF刺激腦下垂體(pituitary)分泌促腎上腺素(adrenocorticotropin hormone;ACTH)
第二階段:適應期(adaptation)
在長期受到刺激下,體內生理調節逐漸達到新的生理恆定狀態。
第三階段:衰竭期(exhaustion)
當刺激過強或持續過久,個體無法及時調整,或耗盡所儲存之能量與激素前驅物(hormone precursor),失去生理平衡,而導致死亡。

魚類受到緊迫,血液中皮質醇濃度增加會抑制吞噬細胞(phagocytes)的吞噬作用,導致對於細菌以及真菌的抵抗能力下降,並降低血液中循環性T樣淋巴球(circulating T-like lymphcytes)及循環性B樣細胞淋巴球(circulating B-like lymphcytes),反觀,血液中之循環性吞噬細胞(circulating phagocytes),包括嗜中性球(neutrophils)與巨噬細胞(Macrophages)數量可能增加。在緊迫反應下淋巴球所產生的變化,目前還有很多尚未釐清,但就淋巴球的再分佈(re-trafficking)來看,皮質醇造成淋巴組織的的淋巴球數量增加,鱒魚Oncorhynchus Kisutch 受到急性緊迫(acute stress)或直接注射皮質醇,會使血液中循環性淋巴球趨向於胸線(thymus)及頭腎(head kidney)淋巴組織,造成血液中循環性淋巴球數量降低。於體外(in vitro)實驗中,發現糖皮質酮(glucocortioids),抑制骨髓(bone marrow)中單核球(monocytic)以及顆粒性球(granulopoietic)之前驅細胞的分化與增生。

2007-05-21

錦鯉與鯉魚之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感染症

錦鯉與鯉魚之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感染症
1.死亡率高達80%以上。潛伏期約為10-14天,而且發病與水溫有關(18-26 oC間才會發病
2.行為:精神沈鬱,食慾癈絕, 頭下尾上漂浮
3.外觀:該病之外表症狀並不明顯,鰓部蒼白或暗紅 偶現黃白色斑塊,偶有腫脹 尾鰭有時可見有針尖大小之點狀出血點。
4.預防控制方式為加強環境消毒及落實自衛防疫工作。


疾病簡介
 本病最初在1998年爆發於以色列,主要是由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感染所引起。所有年齡層之魚隻皆會受感染,死亡率高達80%以上。本病在水溫高於18%C以上就可發病。病魚在臨床上會出現精神沈鬱,食慾癈絕之現象,行為上或有無方向性之泳動,並在水中呈頭下尾上之宜立姿漂浮。而外觀上可見鰓部蒼白或暗紅,偶有腫脹,尾鰭有時可見有針尖大小之點狀出血點。剖檢內部臟器則無明顯病變。另本病可藉由被病原污染之池水、撈網器具、畜養病魚之魚池或魚缸等途徑來傳播,而罹患本病殘存未亡之魚隻亦會變成帶原者,若引進此類魚隻則會導致原放養之健康魚隻感染本病。

預防與控制
由於本病目前並無任何治療之方法,因此最有效之預防控制方式為加強環境消毒及落實自衛防疫工作。
環境消毒方面建議方法:
一、如已受感染,則感染池預清池,池內魚隻建議棄養。
二、全池連同魚隻使用漂白粉以20-100 ppm之濃度浸泡一天後再行放水,池內所有魚隻將斃死並以掩埋或焚化處理,而空池須曝曬二十一天。
三、另該池所使用之所有器具亦須同時浸泡處理,如此方可滅絕存於水中、魚體內及器具上之病毒,杜絕感染源。
四、如於發病初期或該魚種具特殊意義時,則可將發病魚隻移入藥浴池後,連績七天以每天添加一次0.2-0.5ppm濃度之有機碘方式嘗試治療。
五、但如耐過有可能成為帶原者,故即須隔離飼養並注意不可與其他魚池共用任何器具與水源,以防交互感染。

自衛防疫方面建議方法:
一、如於疫情成行或爆發地區首要工作是對於人員、車輛及器具之入出場管制須嚴謹,慎防病原藉此途徑傳播感染。
二、應避免於此時進魚或購入此地區之魚隻,以防遭受感染。
三、如確有必要,則於進魚後應隔離飼養觀察二~三週,並於檢疫期間於入試驗魚,觀察其反應是否有發病症狀,如此可篩除潛伏感染之帶原魚隻。
四、檢疫池亦須使用獨立水源及專用器具,以免在檢疫期間傳染他池魚隻。

如何避免疾病蔓延

1.避免濫用藥物、使用禁藥。濫用藥物會造成病原生物產生抗藥性,並且殘留之化學藥物,造成水質污染,使整體養殖環境惡劣,病原更容易擴散。
2.魚池於清池後應以工業用漂白水50~100 ppm消毒、翻土及曝曬乾。
3.發現病魚,應及時將其隔離,絕對禁止買賣及隨意拋棄於進、排水溝。死魚應掩埋或者焚燒銷毀,以防止傳染病之散播及擴大。
4.池魚生病時運魚車具、手指膠鞋及魚網魚具等要分開使用,並需徹底消毒,以防止病原之傳播。
5.追蹤觀察發生原因及檢討並訂定防範措施。

2007-05-18

細菌株對病毒研究。細胞病變作用。

日本 Yoshimizu(2003)教授的研究團隊自 masu salmon、Japnanese
flounder、barfin flouder 的消化道細菌中,分離出會分泌抗病毒物質的細菌株,
菌株所分泌的抗病毒物質可以中和 BFNNV。該菌株被單株化培養之後,加入人
工餌料中,以餵食法送入養殖魚苗的消化道,使其成為主要的腸內菌,讓這種細
菌在腸內繼續分泌抗病毒的物質,而達到防疫的效果。目前台灣大學齊肖琪教授
已自本地養殖的石斑魚體中分離到抗 GNNV 的細菌株,目前在測試活體餵食效
果。這種防疫方法合乎自然,可以和疫苗搭配使用,期望能使免疫過的魚苗在等
待免疫力上升期間受到足夠的保護。

細胞病變作用
病毒接種到細胞增殖時,在幾天內會導致細胞死亡,此種生物性稱之為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如果被感染的細胞不會發生細胞病變作用,病毒會繼續在細胞內生長與增殖而產出數百個新的病毒,此種生物性稱之為非細胞病變作用(non-cytopathic effect, non-CPE)。然而,病毒的複製過程不會導致細胞的死亡。病毒在複製階段的表現不是很穩定,遺傳物質核酸常發生突變,突變是病毒發展出新品系的一種方法。在持續性感染生物體內的non-CPE型病毒,可能經由突變的方式而演變成CPE型。

水黴菌感染(Saprolegniasis)

(1)各種魚類均可感染,一般在低水溫的冬季好發。
(2)體表,鰓及鰭部附著水黴菌,菌斑下皮膚壞死,嚴重時各病斑融合而擴大病變區,可引透壓不平衡,休克致死。
(3)水黴菌必須要有水質不良,有機質高,高密度及體表創傷或有其他慢性或不顯性細菌等病潛伏感染等之誘因才發生,因此防治必須去除誘因,再使用BKC,硫酸銅,孔雀綠,甲烯藍等藥浴,如有細菌混合感染時必須合併口服抗生素。
(4)另有Fusarium culmorum黴肌症之黴菌可感染鯉魚,引起體表之黴菌斑外,亦可引起目盲,與水質不良及毛櫸之落葉在水中成為Fusarium隻培養基有關。

鰓黴菌病(Branchiomycosis)

(1)由Branchiomyces sanguinis及B.demigrans引起。
(2)病魚呈窒息似的呼吸困難及倦怠衰弱,病魚離群。
(3)鰓濕壓片可見在鰓絲內之微血管或出鰓血管(動脈血)中寄生呈粗樹根狀之黴菌絲,造成黴菌性血栓,使末端微血管之鰓絲缺氧及缺營養而壞死。故肉眼外觀上可見鰓瓣有出血及變暗褐或灰白區域。
(4)本病傳播感染之機制不明,可能由黴菌芽胞從鰓絲損傷處入侵或經口感染再經血行至鰓的標的器官,固著增生致病。
(5)預防控制:水質改善尤其有機質之清除及病死漁撈除,養殖密度降低及飼養管理改善,尤其注意避免殘飼。最好清除池塘,底泥徹底曬池及撒石灰。

孔雀石綠禁用

孔雀石綠過去用於防治淡水魚病,基於安全考量,台灣早已禁用。除了具殺菌作用,能殺死養殖魚池中的細菌、真菌,避免魚及魚卵受到感染、避免受傷魚體傷口潰爛之外,還能附著在魚體表面,而產生「藥癒功效」。孔雀石綠經過魚體攝食吸收、代謝後,會產生孔雀石綠的同分異構物質「還原型孔雀石綠」殘留在魚體內,而被檢驗出來。由於此化學藥劑具有毒性,殘留期又長,留在魚體內有影響食用者健康之虞,因此孔雀石綠等禁藥在50年代部分地區就已停用,政府也一再禁止漁民採用,在市面上已少見。

動物實驗中發現,長期食用孔雀石綠可能導致動物的產生肝臟病變、引起貧血及甲狀腺異常,並影響胎兒成長,小鼠實驗結果甚至出現肝腫瘤病變。

類立克次體物感染症

吳郭魚常見的疾病-類立克次體物感染症 2001-05-22
  1992年,臺灣地區的養殖吳郭魚發生一種病程緩慢的進行性疾病,疫情由北到南甚至花東地區皆有發生,造成養殖戶重大損失,經診斷為吳郭魚的類立克次體物感染的敗血症,引起吳郭魚的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爾後每年皆有病害發生的報告,造成業者極大的困擾。
● 病因:
  立克次體(rickettsia)屬於細菌,為一種絕對細胞內寄生菌,形狀多形性,類似短桿菌或球菌,一般需要節肢動物等病媒來攜帶,經由吸食血液而感染哺乳類動物,如人類的恙蟲病或犬的艾利希體病等。魚類的立克次體病原類似於哺乳類的立克次體,故稱其為類立克次體物(rickettsia-like organisms),於1989年智利養殖銀鮭(coho salmon)曾發生不明病原感染而大量死亡,後確定為立克次體且病菌感染,稱此病為鮭立克次體敗血病(Salmonid Ricketlsial Septicaema),病原命名為鮭食魚立克次體(Pisciriokettia Salmonis)。
  臺灣發生的吳郭魚感染病例,目前也可確定為類立克次體物所引起,可感染許多種吳郭魚,由小魚到成魚皆會感染,病程數十天,甚至長達2~4個月,累積死亡率可達20~40%。吳郭魚類立克次體物的傳染不需媒介昆蟲,可能經由排池物等直接傳染,但魚蝨等吸血性寄生蟲可能為自然界的傳染媒介,發病機制等尚不清楚,但營養的缺陷,緊迫傷害等可能會誘發疾病發生。
● 症狀:
  1.為慢性進行性病程,感染初期無明顯症狀,於中後期病魚才出現症狀,故常可發現池塘中有部份病魚,而其他魚隻則食慾行為等皆正常。
  2.病魚食慾喪失、體色變黑、行動遲緩、常離群於水面或池邊蹣跚游動。
  3.鰓部蒼白或潮紅,腹部略腫脹,鰭片容易脫落,體表皮膚或有出血潰爛。
  4.每日可能死亡20~30尾不等,持續數十天或更久。
  5.解剖病魚時,可觀察到脾臟腫大,密發許多2~3mm黃白色結節(照片1),肝、腎、生殖腺等實質臟器也可見許多散生的小結節(照片2)。
● 診斷:
  1.觀察症狀,病程緩慢為特徵。
  2.解剖病魚,主要病變為脾臟腫大及結節病變。
  3.組織病理切片檢查,可觀察到血管炎、血栓、慢性炎症反應及壞死等病變,並可在細胞的胞質或空泡內觀察到類立可次體物病原。
  4.血液或臟器抹片檢查,經染色後可單核球之細胞質內觀察到0.5~1.0μm大小之藍色團塊物。
● 治療:
  尚無明確根治方法,重症感染魚隻治療困難,只能淘汰銷燬,其他魚隻可參照其他哺乳類動物的治療方法,口服四環素類或氯黴素等嘗試控制,但停藥後很可能再發生。   目前可建議使用的藥物主要為羥四環素(Oxytetracycline),劑量約為50mg/kg/day,口服投藥1週以上,停藥期則為10天以上。
  若疫情一再發生無法控制,或許可考慮長期給予低劑量的四環素,嘗試控制病害的發生,但是否會有藥物的副作用、抗藥性的問題或其他不良影響,尚需進一步的觀察檢討。
● 預防:
  1.病死魚隻需加以掩埋或焚燬,不要任意拋棄,以免病原散播擴大。
  2.種魚避免與病魚接觸並定期檢查有無病原感染。
  3.購買無病原污染的種苗。
  4.良好的飼養管理,減少不良水質環境或其他管理缺陷造成緊迫,誘發疾病發生。
  5.魚蝨等吸血性外寄生蟲可能會成為媒介攜帶病原,需特別注意防治。
  6.疫區於流行季節需特別注意觀察魚隻症狀,及早發現疾病及早處理,以減少損失。

Potential Pathoge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潛在的病原體(Potential Pathogen)或伺機性病原體(Opportunistic Pathogen):一個通常導致宿主微小傷害的有機體。但是在降低宿主抵抗力的條件下,就可能對對宿主產生侵害,並大量繁殖而導致明顯的傷害。這種有機體通常都是宿主正常菌叢(normal flora)的一部份。

感染性魚病及環境因子引起的魚病

魚類的病害,雖然與人類的一樣繁雜,不過研究的方向卻是大有偏頗,直到目前為止,一般都是專注於會造成大量死亡、影響經濟生產的病害研究,也就是傳染性的病害及水質因子欠佳所引發的影響。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污染物如農藥及重金屬等所產生的毒害及經由水產生物對人類所發生的間接影響,也日漸受到重視。以下就這幾方面,簡略的介紹其概況。
感染性魚病
感染性魚病可按病原菌的種類分為病毒性、細菌性、黴菌性及寄生蟲性等四類。
一、病毒感染症
研究魚類的病毒感染症起步很晚,但卻是發展最快速的領域。早期的研究,幾乎全集中於鮭鱒魚類及鯰魚方面。目前已知鯉魚、梭子魚、香魚(即魚)及吳郭魚等都已發現了病毒感染。魚類的病毒,除了河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簡稱CCV)(見圖二)已確定為DNA病毒中的疹病毒(Herpes virus)外,其餘已發現的,全屬RNA病毒中的桿狀病毒(rhabdoviruses)及微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es)。其中流傳較廣,研究較全的有鮭鱒魚類的感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症、出血性病毒敗血症(可感染梭子魚,此病最早於1949年在丹麥的Egtved地區發生,故亦稱為Egtved disease)、感染性胰臟壞死症以及發生於春天的鯉魚血液病毒症。一、二百年前,在歐洲就發現鯉魚有一種感染性的腹水症,原因一直未能完全了解,有人說是一種好氣性桿菌Aeromonas hydrophila所引起,其症狀與此鯉魚血液病毒症完全相同,所以現在一般認為細菌是二次感染,病毒才是此症的元凶。此外有一些魚類的淋巴囊症及乳頭狀瘤也已經確定是由病毒的感染所引起。魚類的病毒症,理論上可利用疫苗及抑制病毒繁殖的藥物或利用如多核酸(polynucleotides)等可引發細胞產生干擾素的藥物來控制,不過直到目前尚無法實際應用。所以只能靠防止病魚侵入的方式來預防病害的發生。病毒性病害流行的地區及侵害的魚種較之其他種類的疫病都要固定,所以世界各國目前魚病的檢疫,多以此項疫病為主要項目。
二、細菌感染症
從漁業生產的觀點上說來,細菌性的感染是最需要注意的一類魚病。自從所謂集約式的養殖型態建立了以後,因為單位面積的養殖密度大量提高,感染性病害,尤其是細菌性病害往往一發即不可收拾,造成極大的死亡及損失,因此感染性的魚病成為漁業生產上的關鍵所在。魚類的細菌性病害與其他溫血動物如人類及家畜、家禽間的病害有兩個重要的差異:其一為大部分的魚類病原菌,都是所謂條件性病原菌(facultative pathogen),而非必然性病原菌(obligative pathogen),只有在某些環境或魚體的內在因素之下會爆發病症。其二是病原菌在魚體內可與魚體形成平衡狀態,既不被消滅也不會繁殖致病,兩者和平共存。所以在外觀健康正常的魚體血液及內臟中發現病原菌的存在是常有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溫血動物,除了消化道的後段以外是不常見的。
魚類的細菌性感染症,最主要的是由好氣性短桿菌(Aeromonas),假單胞菌(Pseudomonas)及弧菌(Vibrio)等三類細菌所引起的所謂出血性敗血症。受感染的魚一般會在體表、鰭處,以及消化道等處出現出血情況,慢性病時症狀更為顯著。與上述全身性感染症相對的是局部性的感染症,最顯著的例子是由滑走性細菌類〔gliding bacteria﹐從前稱為黏液性細菌(myxobacteria)〕所引起的爛鰓、爛尾及爛鰭病,爛鰓爛尾病又稱柱狀病,因為此病原菌在患處表面會堆積成高約0.1mm之柱狀體,用低倍的放大鏡就可見到。
魚類的細菌感染,在不同的菌類間有完全不同的致病機制;弧菌菌株的毒性與菌株內是否具有某種質體(plasmid)有關,此質體可瓦解寄主具有的非特異性的防衛機制,此種防禦機制可將細菌生長所需的鐵元素與結鐵蛋白(transferrin)牢牢結合,因此細菌即因缺鐵而無法繁生致病。另一種冷水性魚病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毒性則與其細胞表面是否存有特殊的一層蛋白質膜有關,此膜可抵抗寄主白血球的吞噬,不過詳細情形尚未全然了解。此外細菌之是否產生特別的蛋白、殺白血球素(leucocidin)及溶血素(hemolysin)等自然也是重要的病原性因素,這些毒素對魚及對人的作用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一般來說,魚類的致病菌都不會感染人類,不過,同一種細菌在魚類是常引發疾病,但在人類則是稀有感染的例子也偶然可見。
溫血動物得感染性病害時,有發燒的現象,體溫的升高在一定限度內,對於寄主的抵抗病害是很有利的。變溫動物的魚類,雖然本身無法調節體溫,但是可藉所謂行為熱(behavioral fever)來達到同樣的目的,如果在長形水族箱的一端加熱,則箱內溫度由一端至另一端漸漸降低,若將正常的魚及人工或自然感染的魚放在箱內,就可發現,受感染的魚總是比正常的魚喜歡停留在溫度較高1~2℃之處,這是一種生物本能。
本省魚類細菌性病害的發生有兩個現象很值得重視。其一是病害的發生似乎有顯明的興替現象,一種疫病流行了幾年,通常是3~4年後,另一種疫病又會取而代之,這並不是說一種病完全消失,只是其嚴重程度降低了。譬如十幾年前本省開始集約式養殖鰻魚後,鰻魚的病害以Aeromonas hyolrophila所引起的赤鰭病(見圖三)最嚴重,其後滑走性菌類的Flexibacter columnaris及Cytophaga spp.所引起的爛鰓腫鰓病(見圖四及五)超過了赤鰭病,接著腸內細菌科的Edwardsiella tarda所引起的潰瘍症(見圖六)又取而代之,近年來,不管是鰻魚、吳郭魚或其他水產養殖物的鏈球菌感染症則似有日漸增加之勢。這種現象想來與微生物的自然生態及人為防治措施均有關係,必須做進一步研究。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抗生素等藥物未盡適當的大量的施用於水產病害的防治上,使得水域分離細菌中抗藥性細菌的比例急速增加,據年前的一項報告指出,超過10%與魚類有關細菌對一種以上的抗生素或磺胺劑具有抗藥性。水產藥品的濫用及藥物耐性菌的增加情形如不改善,不但直接影響魚類健康,恐怕終究要威脅到人類本身的健康了。
三、黴菌感染症
正如同人類的頭癬、體癬及香港腳,魚類的表皮性黴菌症也是極常見的病害,尤其在秋冬季節,水溫較低的時候更容易發生,以肉眼很容易看到感染的部位有毛茸茸的菌絲附著。魚類的表皮性水黴菌(見圖七),最主要的是低等菌類中的水黴菌(Saprolegnia)及棉黴(Achyla)兩類。除了表皮性黴菌症外,也有全身性或系統性的黴菌感染,其中魚孢黴(Ichthyophonus)寄生於魚體肌肉或內臟組織中,發生所謂肉芽腫性炎症形成許多白色的小結(見圖八)。魚孢黴的生活史中有很多不同的形態,不容易辨認,所以在分類位置上到底是屬於黴菌,還是原生動物的孢子蟲類,也還有爭論。系統性的黴菌症,還有一種是寄生於魚鰓的血管中的鰓黴菌(Branchiomyces)。魚類的黴菌症,一般認為只是一種二次感染症,必須先有細菌或其他一次的感染或是組織受傷後才會發生感染,否則只靠黴菌本身是不足為害的。
四、寄生蟲病
人類的體內寄生蟲,遠較體外寄生蟲為害嚴重,但是魚類的情形似乎剛好相反,或者至少也是同等重要。體內寄生蟲主要分原蟲及蠕蟲類,其中較重要的是原蟲類中的黏液孢子蟲(myxosporidia)的寄生(見圖九),典型的例子是鱒魚軟骨組織中寄生的Myxosoma cerebralis,病魚因為腦部受了變形軟骨的壓迫,而發生打轉的現象,故稱為迴旋病。此外微孢子蟲(microsporidia),也是多種魚類體腔、肌肉或內臟中常見的寄生蟲。十八世紀中葉,法國養蠶大量死亡,引起蠶絲業嚴重損失,後來細菌學家巴斯特發現是一種稱為Nosema的微孢子蟲的寄生所致。魚類的體外寄生蟲為害較大的主要有三類:一是原生動物的纖毛蟲類,譬如引起白點病的白點蟲(Ichthyophthirius)及寄生於鰓部為主的車輪蟲(Trichodina)。二是扁形動物中的單世代吸蟲(monogenic trematode)類,指環蟲(Dactylogyrus)及三代蟲(Gyrodactylus)是其中最常見之種類。本省養殖的鰻魚,一條魚的鰓葉上有上百條的這類小蟲(長約1~2mm)是常有的現象。三代蟲在一個蟲體內可見到第二代的幼蟲。第二代幼蟲的體內有時又可見到第三代的幼蟲,最多時可達四代同體,這是一種極少見的胎生寄生蟲。三是甲殼類中的魚虱及錨蟲等類大型寄生蟲,魚虱會在魚身上爬行,造成刺激,要是看到魚類在水面急竄或側身狂游,磨岸擦壁,那恐怕就是受不了蟲子的刺激,想擺脫的現象了。廿年前養魚的人對這些甲殼類寄生蟲,真是束手無策,現在利用有機磷類的農藥製劑可以非常有效的控制。目前雖未絕跡,但已沒有威脅性了。
環境因子引起的魚病
除了感染性魚病以外,不適宜的水質也常會影響魚類的健康,引發嚴重的病害。最常引起魚病的水質因子是缺氧及中毒。一般綠色的水域中,白天因為藻類的光合作用,氧氣充足,到了夜間沒有光合作用,水中的溶氧量不足,魚類就只好浮到水面來「喝空氣」了,所以缺氧現象在夜間尤其是清晨最容易發生。水中的溶氧量不足,固然使魚類窒息,如果溶氧量或其他的氣體過多,一樣會出毛病。水中溶解的各種氣體總量如果超過飽和度的110%,就要發生所謂氣泡病,危害魚體了。氣泡病有如人類的潛水夫病,症狀是在皮下、鰭部及眼底等處形成氣泡。眼底形成氣泡,眼球便會突出,不過眼球突出的症狀有很多原因都可引起;至於體內組織中的氣體溢入血管中,常形成血栓致死。潛水夫病只有在突然減壓時會發生,魚類的氣泡病則只要總氣體過飽和就會發生。使用未經曝氣的地下水,因為常含過飽和的氮氣,很容易發生此病。在高氣壓的好天氣時,光合作用旺盛,氧氣充足,如果此時氣壓漸降氣溫回升則水中氣體最容易過飽和,魚類最容易得氣泡病。
空氣不足或過多都可利用打氣攪水或注水排水來改善。不過魚體代謝產生的氨氣卻無法利用打氣或攪水來消除,因為氨的溶解度非常大,溶於水後會形成銨離子。水中銨離子與未解離氨在一定的酸鹼度下有一定的平衡值,酸鹼度值(pH)愈高,氨的解離度愈小。氨對魚類的毒性極高,水中濃度到達0.02ppm時,對魚類就可能有危險了。氨對魚類的毒性主要是影響呼吸膜的氣體交換能力,而且也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中能量代謝的徑路,其確實的毒害作用尚未完全了解。銨離子因為分子較大,不能透過細胞膜進入魚體細胞內,所以不發生影響。水中的氨氣除了利用換水來清除外,也可利用硝化細菌將其轉變為無毒的硝酸鹽類,水族箱中放入多孔的貝殼砂,可供給這一類細菌繁殖的溫床。如果水族箱中魚與砂的比例算好,則一旦硝化細菌建立起來後,即使長久不換水,也沒有氨中毒之虞了。
夏天溫度高、陽光足,藻類常繁殖過盛,有些雙鞭藻類(dinoflagellates)及植鞭藻類(phytoflagellates)會產生藻毒,藻毒是一種四羥基嘌呤類(tetrahydropurine),對魚對人都有毒性。常見的引起魚類大量死亡的赤潮就是雙鞭藻類所致。藻類過度繁殖,水中營養元素一旦耗盡,就會急速死亡,並因腐敗而大量消耗氧氣。含硫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形成硫化氫,其毒性更不在氨毒之下,所以藻類是水中生產之母,卻也常為害不淺。
由於工業、農業及家庭排放物造成的污染愈來愈嚴重,不但直接為害水產生物,而且也間接的嚴重影響人類自身了。世界各國因為長期食用含有相當劑量的重金屬的水產品而致病或死亡的情事,迭有所聞。1953年間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灣沿岸居民因為長期食用含有機汞的魚貝類而發生所謂水俁症,死亡七人。1972年左右,富山縣神通川流域一帶居民因食用含鎘魚貝,而死亡廿八人,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高濃度的重金屬對水產生物有急速的毒性,甚至致死,固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倒是低於致死劑量(sublethal dose)的影響才是嚴重而且一直遭到忽視。低濃度的重金屬對於生物的直接影響,短期內不容易發覺,也很難直接測定。間接的影響可能很大,但是往往被蒙蔽而失察,譬如弧菌症本來不容易在淡水魚類發生,但是水中銅原子的濃度如果達到3ppm時,養在淡水裏的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就很容易受弧菌感染,表面上是弧菌為害,實際上則是銅原子作怪,這種例子恐怕不少。目前利用一些生化指標做標準來間接測定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已經得到良好的結果,譬如水中有機磷類的殺蟲劑馬拉松、巴拉松等對魚體的毒性及作用原理,可經由測定魚體神經系統中的乙醯膽鹼的含量而決定,測定紅血球內的Deltaamino levulinic acid dehydratase(ALA-D)含量,可知道鉛中毒的程度。以上的這些指標及最近幾年來發展的生物選擇性膜電極技術,也開始被用到重金屬等污染的生物檢定上來,可說是突破性的進展。

水產概論

九十年公務人員高等考
一、我國海洋漁業在國際合作上目前面臨那些問題?(20 分)
二、浮游生物依體型大小,如何分類?(20 分)
三、某魚池放養魚苗500 公斤,經130 天飼養,總共投與2600 公斤餌料,捕獲2000 公斤魚,試問其增肉係數為多少?使魚體成長1公斤需要多少餌料?試探討其餌料效率之優劣。
四、何謂「河豚毒」及「麻痺性貝毒」?(20 分)
五、試述台灣漁業天然環境概況。(20 分)

九十年 升官等考試試題 薦任:
一、養殖漁業在世界總漁業生產量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養殖漁業的發展,將面臨那些問題?(20 分)
二、試從基礎生產量的角度出發,說明魚類生產量的海域別差異現象。(20 分)
三、魚類生活史的那些特徵與族群動態關係最為密切?這些特徵的互動關係及其與族群動態的關係,又是如何?(20 分)
四、試述魚蝦類的主要營養素種類及其生理功能。(20 分)
五、主要的海洋生物毒的種類有那些?其致毒機制及中毒症狀如何?(20 分)

九十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
一、試說明世界潮境漁場及其所產魚種。(20 分)
二、試述水產罐頭的製造流程,並舉出各種水產罐頭名稱。(20 分)
三、一般淡水養殖場應配有那些建築設施?在配置上應注意那些事項?(20 分)
四、何謂海洋牧場?試述其對海洋生態之影響。(20 分)
五、說明我國漁業法所稱之「漁業」、「漁業人」、「漁業從業人」、「娛樂漁業」之要義。

九十一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
一、試列舉魚類年齡鑑定的方法,並比較其優缺點。又,年齡組成在資源評估上的應用為何?
二、試述台灣近海的海流構造及其季節性變化,以及海流對魚類種類分布與季節性洄游之影響。
三、試述魚蝦貝類人工繁殖的方法。台灣能繁殖的魚蝦貝類之種類非常多,唯獨鰻的人工繁殖遲遲未能成功,其原因何在?(20 分)
四、試述魚類的人工配合飼料之種類及其營養需求。(20 分)
五、試列舉魚蝦病的種類,並說明其病徵。(20 分)

九十二年公務人員升官等考試試題
一、就世界與我國之海洋漁業近況及問題點分別論述。(20 分)
二、詳述目前台灣之水產製造之現況及問題點。(20 分)
三、台灣四面環海,天候適於養殖漁業之發展,試論如何推動俾利進一步發展。
四、論述如何提升台灣之水產研究水準。
五、論述台灣漁業行政之現行組織架構,並提出改進意見。(20 分)

九十二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
一、臺灣漁業二大主流:海洋漁業和水產養殖。請就所知,討論近十年來的這兩大主流的產業對象種類有何顯著的變化。(20 分)
二、黑鮪(Thunnus thynnus)是海洋漁業標的種類中,最具經濟價值的種類。也由於其經濟價值奇高,過度的捕撈,使資源量銳減。因價值的誘惑,黑鮪養殖想法,也因應而生。請列舉適合養殖的種類,應該具備那些條件?以這些條件評估黑鮪是否適合臺灣養殖的種類?(20 分)
三、請簡答下列五小題有關水產品製造的一些問題:(每小題4 分,共20 分)
最少讓油脂氧化、色澤及香味變化等品質劣化之水產乾製品乾燥法是何種方法?
海水魚在鮮度不好時,會產生魚腥臭,請問引起腥臭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沙門氏菌引起之食物中毒是屬於何種型態的食物中毒?
水產油脂中所含有之不飽合脂肪酸DHA 的中文名為何?
紫菜、海帶、石花菜和裙帶菜等四種海藻中,何者的碘含量最高?
四、養殖魚蝦貝類會因種種原因而發生病害,因此病害防治是水產生物養殖的重要工作之一。請說明養殖水產生物發生病害的原因為何?(20 分)
五、何謂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漁業資源的穩定性(stability)有何密切的關係?(20 分)

九十三年特種考試地方
一、請以國際觀剖析海洋漁業與養殖漁業之重要性孰重孰輕。(20 分)
二、何謂栽培漁業?請以實例比較日本和台灣之栽培漁業現況。(20 分)
三、請說明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對水產加工食品業之重要意義。
四、請敘述漁業法規對漁業發展之重要性。(20 分)
五、請論述台灣水產教育之成功與否?並提出因應措施。(20 分)

九十三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
一、海洋的基礎生產,可以分為New production 和Regenerated production,試問兩者的區別何在?其營養鹽的來源、發生的時機以及與海洋構造的季節性變化關係又是如何?(25 分)
二、研究魚類族群動態時,常用剩餘生產量模式(Surplus production model),以及單位加入生產量模式(Yield-per-recruit model)來分析之,試分別說明該模式建構的概念以及其在資源評估和管理的應用。(25 分)
三、每年秋冬時,大量的鯖魚會在釣魚台及彭佳嶼海域集結,因而成為蘇澳地區大型圍網漁船的重要漁獲對象,試說明其漁場形成的機制,漁具、漁法的應用以及水產品的加工方式。(25 分)
四、多數的魚類為雌雄異體,但有些魚類為雌雄同體,並且演化為雌性先熟型(Protogyny),或雄性先熟型(Protandry),這兩型雌雄同體的魚類,在性別角色及生殖策略的扮演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其道理何在,試說明之。

九十三年專門水產技師
一、試說明「HACCP」及其七項原則,並以此七項原則擬定一項水產食品安全計畫。
二、試比較網漁具、釣漁具及魚苗捕撈、非法捕魚和水產養殖等方式對水域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衝擊。(20 分)
三、試略述台灣加入WTO 後對其漁業的衝擊和政府的因應對策。(10 分)
四、試解釋水產養殖學及水產養殖,另略述台灣水產養殖產業的沿革和目前十大主要養殖生物名稱。(30 分)
五、解釋名詞:(每小題4 分,共20 分)
Stock Enhancement
Probiotics
Biodiversity
Eco-Label
Responsible Fishing

九十三年專門漁撈技師
一、試述大陸棚漁場、潮境漁場、湧昇流漁場及礁堆漁場等海域魚類大量聚集的原因,以及這些漁場在台灣沿近海的分布情形。(25 分)
二、箱網是未來台灣養殖漁業的新方向,試列舉箱網的種類、適合設箱網的海域環境以及目前台灣箱網漁業的發展情形。(25 分)
三、如何由Ricker 的魚類親子關係(Stock-recruitment model)求得最大持續生產量(MSY)?
又該關係出現逆補償效應時,漁業管理者會很緊張,其原因何在?(25 分)
四、試述傳統式及深水式虱目魚的養殖方式,並比較兩者的優缺點。(25 分)

94 年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試題
一、目前魚介苗的人工放流,要如何改進才能增加其效益?(20 分)
二、簡述烏魚子的生產情形、來源及加工的方法。(20 分)
三、除了魚探機及衛星觀測外,尚有那些方法可偵知魚群?(20 分)
四、請問漁業經營的查估方式有何要訣?(20 分)
五、簡述近年來台灣水產業的困境與進展。(20 分)

94 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
一、請說明全球氣候變遷對於漁業的影響為何?請依洋流、漁場、生產力、魚種消長、市場變動……等因素切入,舉出具體例子,並提出我國政策因應之道(請條列)。
二、請檢視台灣水產養殖現階段面臨的問題,未來應走的方向,以及其與世界水產養殖發展趨勢的異同。(25分)
三、請說明生物技術應用在水產上有那些種類,評估其潛力、風險及國家應給予的規範。
四、請說明要如何做才能將水產資源和海洋觀光休閒產業結合,答案中需包括台灣現有資源特性的說明、可結合的產業項目、輔導漁民轉型的具體方案以及開拓市場的策略。(25

94 年公務人員升官等
一、論述台灣漁業之天然環境、現況、問題點及其對策。(25 分)
二、闡述台灣水產養殖之何去何從。(25 分)
三、論述台灣的人工飼料業現況及今後發展的策略。(25 分)
四、就生物技術在水產方面之應用論述之。(25 分)

94 年第二次特種考試三等
一、試以漁具漁法及漁獲種類區分台灣沿近海漁業。(20 分)
二、試述水產養殖產銷履歷之推動及建立。(20 分)
三、試述如何經營及維護海洋漁業資源,並舉例說明之。(20 分)
四、試述食物中毒的種類,並以水產生物為例說明之。(20 分)
五、試述優養化的成因,其影響面及改善之方式。(20 分)

94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
一、如何利用親子關係(Spawner-recruit relationships)的再生產曲線求得最大持續生產量?試以Ricker model 為例繪圖說明求解方法,並說明該模式中的兩項參數之意義。(20 分)
二、試就台灣遠洋漁業的問題點及其展望,提出你的看法。
三、解釋名詞(每小題10 分,共30 分)
生物最小型(Biological minimum size)和網目(Mesh size)
湧昇流(Upwelling)和鯷漁業(Anchovy fishery)
網板(Otter boards)和桁網(Beam trawl)
四、試述食物中毒之分類、感染源以及水產食品製造過程中如何預防中毒之發生。(30 分)

94 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漁撈技師
一、詳細說明臺灣四周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並論述這些不同的海洋生態環境中有那些重要的漁產及形成的漁業?(20 分)
二、何謂海洋保留區(Marine reserves)?請說明其設立目的及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漁業資源永續利用間有何關係?(20 分)
三、近二十年來海上箱網養殖一直是我國養殖漁業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試論述其發展的演進、目前發展的狀況及未來待解決的問題?(20 分)
四、請問孔雀石綠如何應用在水產養殖上?孔雀石綠使用過量對魚體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它進入魚體後是以何種型式的化學結構殘留於魚體?使用孔雀石綠處理後的魚類,一旦被消費者長期食用,可能會造成人體什麼危害?臺灣自何時開始即與世界各國相同禁止養殖漁業應用孔雀石綠?(20 分)
五、請問漁產品產銷履歷管理系統(HACCP,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應包含那些紀錄及查核要項?其設立對我國漁產的行銷有何重要性?(20 分)

95 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試題
一、養殖水產品藥物殘留的原因為何?政府應採取什麼措施,來防止藥物殘留的問題?
二、試述栽培漁業之原理。栽培漁業包含之內容及實施之程序。栽培漁業執行不當時對生態之影響。(25 分)
三、試舉出四種我國最重要的遠洋漁業,並說明其主要之漁場。
四、解釋下列名詞:(每小題5 分,共25 分)
 CPUE
 Trammel net
 HACCP
 FOC
 Bycatch

95 年特種考試三等考試
一、試述益生菌及其種類,以及其對水產養殖環境的作用。
二、試解釋生態保育、生態旅遊、栽培漁業,及其在水產資源之應用。(20 分)
三、試述台灣淺海養殖所應具備的條件、主要養殖種類、方式及養殖地區。(15 分)
四、試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台灣水產加工業目前所面臨之挑戰、因應措施與未來發展方向為何?(20 分)
五、試述台灣沿近海漁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25 分)

95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水產養殖技師
一、試述台灣養殖漁業國際化的競爭力分析、實施策略及具體措施。(30 分)
二、試述:
水產煉製品之成膠原理(10 分)
製造粉狀蜆精(5 分)
水產品保鮮一般注意要點(15 分)
三、何謂海洋生物入侵種及其主要來源,並舉例說明其對本土水域生態的影響,及其防治措施
四、試述目前台灣漁業之情勢與問題,全民漁業之內涵以及相對應的策略與輔導管理措施。

2007-05-17

箱網養殖

 箱網養殖係指以網具圍築於一水域,養殖魚貝介藻類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讓養殖生物能在接近自然生態的環境下生長,水質良好,養殖生物罹病率較低,生長快速,活存率高,能夠在有限空間內放養高密度,而且養殖生物品質佳,同時在養殖過程中不使用土地,不需要換水、裝水車,不致競相使用水資源,因此是政府極力推動的養殖漁業方式。
  外海箱網養殖不但沒有陸上魚塭養殖的問題,生產成本較低,生產力較高,可生產無污染顧慮的、自然的、健康的、鮮美的高品質高價位的水產品,而且這些產品已有廣大的內外銷市場。台灣已有發展外海箱網養殖的一些有利條件,像適合的氣候、已存在完整的周邊產業、養殖種類的多元化、國內及國際便捷的運輸系統、容易觸及主要的水產品市場、以及陸上魚塭式的養殖已有紮實的基礎。要養在箱網內的種類,目前都已有人工大量繁殖魚苗的能力,且能在魚塭中育成到放養至箱網的大小,因此在幼魚的來源及供應上皆無問題。攸關箱網養殖的養殖工程技術,除了既有在澎湖小規模箱網工程的經驗,及在東海岸類似箱網養殖,設定置網20年的技術外,引進北歐先進的技術及設備,也已歷經五年多的轉移與修正,在整體的應用上應有相當的把握。  根據1993年完成的台灣沿海水域漁業利用規劃,劃定適合發展海上箱網養殖之特定面積共約2300公頃。這些地區生產環境位處較深海域,潮流交匯良好,無殘餌污染問題。
  自1995年開始迄今,政府以甄選示範戶方式獎勵陸上養殖業者轉向海上箱網養殖共計110戶,196只箱網。外海箱網養殖其養殖種類有石斑、紅目參、嘉臘魚、黃錫鯛、銀紋笛鯛、臭都魚等,以長10公尺,寬10公尺,深8公尺之箱網養殖計算,年產量可達8公噸,約為陸上魚塭一公頃之產量。
  由於預測將有可觀的利潤,已有數家財團已積極投入此行業,目前在澎湖,屏東琉球、竹坑、楓港,宜蘭東澳及新竹竹南都已開始擴大規模進行箱網養殖。

不同型式飼料的優點與缺點

飼料型態

組  成

優  點

缺  點

下雜魚

下雜魚/加工的殘留;新鮮/冷凍;全魚/塊狀/剁碎

便宜,原料具有高的適口性。

含高水份,運輸和儲存昂貴,品質不一,高環境污染,具抗營養物質,養殖魚的呈色有問題。

濕性飼料

下雜魚和黏著物加上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

營養成份可加強水中安定性高。

需要新鮮/冷凍下雜魚的提供,製備完成必須立即使用,高污染源,投餵方法固定。

乾性飼料

 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符合魚體成長所需物質。

水中安定性高、便宜、品質穩定、運輸和儲存方便、保存期長。

昂貴、適口性高。



對於海鱺飼料所面臨的問題及擬解決的問題有:
(1)擬定海鱺和階段的飼料的形狀及大小
(2)海鱺各階段營養需求量
(3)越冬飼料的開發或抗凍飼料的開發。
(4)特殊原料的添加使用。
(5)開發飼料與餵食管理以改進魚肉品質
(6)降低飼料的成本

2007-05-16

【疾病防治】--------白蝦病毒疾病的防治

  白蝦(Penaeus vannamei)的疾病約有下列五大類:病毒感染症、細菌感染症、原蟲及寄生蟲感染、立克次氏菌感染症、黴菌感染症。其中以蝦病毒感染症最為嚴重,除了造成慘重損失,而且是影響非常深遠之疾病,白蝦感染之病毒為過去台灣所沒有,要嚴防這些病毒引進,必須大家共同疼惜這塊寶島淨土,嚴禁及拒養非SPF或非經檢疫之來源不明的白蝦。

對於病毒感染症之特性應有下列幾點認知:
1.一般病毒感染特定之品種或族群並有一定之分佈區域(疫區)。
2.病毒感染發病後恢復之殘存蝦,常會變成病毒潛伏期體內而外觀正常且無病徵之帶原者(Carrier),而成為傳播病毒之主要來源。
3.環境中亦常存在所謂儲毒者(Resevoir)的生物,它雖然受病毒感染但不會發病,而且病毒卻終身存在其體內,也是一種非常重要之病源。
4.病毒症目前無有效之藥物可治療。
5.蝦病毒目前亦無疫苗可應用來預防。
6.唯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隔絕病毒入侵、使養殖池與污染源隔絕。
7.降低緊迫因子,可避免潛伏魚蝦體內之病毒大量增殖而暴發疾病,導致大量死亡。

所以正確之病害防治觀念及方法:
1.預防勝於治療。
2.徹底晒池、做水。
3.不亂用藥,對症下藥。
4.避免各種緊迫。
5.不急功、不貪心。


【疾病防治】----白蝦病毒症之介紹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董明澄 教授
一、 何謂SPF白蝦
   SPF (Specific Pathogen Free)白蝦,即無特定病原之白蝦,其涵意是對白蝦之重要病原,如白點症病毒(WSSV)套拉症病毒(TSV)及黃頭症病毒(YHV)等均保證沒有感染者,即可稱為合格之SPF白蝦。SPF白蝦,只是在嚴格控管無上述重要病毒污染環境下培養之白蝦,並非此白蝦能免疫或抵抗上述病毒,如養殖環境污染這些病毒,SPF白蝦亦照樣會發病感染。
二、 感染白蝦的病毒種類病毒 感染嚴重程度 台灣目前有無
 1. BP(對蝦桿狀病毒) +++ ×
 2. WSSV(白點症病毒) +++ ○
 3. YHV(黃頭症病毒) +++ ×
 4. TSV(套拉症病毒) +++ ○
 5. IHHNV(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 ++ ○
 6. HPV(肝胰腺小DNA病毒) ++ -
 7.其他:REO-III;MBV;LOVV;PRS + -

  白蝦原產地不在台灣,所以除白點症病毒全世界都在流行外,其他白蝦感染之病毒,台灣沒有,例如美洲地區流行套拉症病毒(TSV)及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病毒(IHHNV),東南亞地區流行之黃頭症病毒(YHV)等,都可藉由進口外觀「正常」後患無窮,殃及後代子孫。因此不要任意進口非SPF(無特定病原)白蝦,同時,台灣亦應儘快自己建立經檢疫制度而生產信用可靠之SPF優良品牌蝦苗。目前要隨時注意有無套拉症病毒(TSV),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病毒(IHHNV)的發生。

三、 白蝦套拉症(Taura Syndrome:TS)
  白蝦 PL(PL1-12或更大)及幼蝦感染套拉症症病毒時,會產生嚴重疾病。一般白蝦PL放養至養成池後14~40天會發生大量死亡。急性期症狀:倦怠,軟殼,腸內無內容物,身體紅色素增加而變淡紅,尤其尾扇邊緣呈紅色,故又稱紅尾病,常可見脫殼期之死亡蝦。慢性期症狀:急性期耐過後出現,病蝦可能仍有食慾,但體表甲殼有多發性黑色斑點,有如細菌性殼病(Shell disease)之病灶。白蝦套拉症累計死亡率可達80~95%。
四、 白蝦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 ( IHHNV )
  對藍蝦(P. stylirostris)是種急性,高死亡率之病毒感染症。對白蝦而言,引起慢性感染為主。死亡率不高,但影響經濟效益。症狀:養成池蝦大小參差不齊,產生許多超小體型蝦隻。體型變形明顯,尤其多出現於額角彎向一側,第六體節及尾扇變形變小,故又稱為矮小變形症(Runt deformity syndrome;RDS)。
五、 蝦類病毒性白點症(White Spot Syndrome;WSS)
  目前嚴重危害台灣及其他亞洲地區養殖蝦類的病毒。本病傳播迅速,死亡率可高達100%。目前尚未發現對白點症具抵抗力之蝦種。白點症病毒感染養殖環境中之多種蝦類、蟹類、撓腳類,因此環境水域中混雜有許多帶病毒之生物。
六、 如何克服白點症病毒養成蝦類之要訣?
  1. 好蝦苗-養無病毒之蝦苗。
  2. 好水質-篩檢水中生物,包含撓腳類、水中昆蟲、雜蝦蟹等有無帶病原。
  3. 好飼料-若使用生餌,應篩檢是否帶病原。
  4. 好放養密度-視蝦池之條件而定,但以不超過60萬尾/公頃。
  5. 好管理-正確病害防治觀念與方法,不讓帶原之蝦蟹的生物侵入池內。
  6. 好產銷制度-價格合理。
七、 如何確定種蝦是不帶病毒的?
  1. 一定要用SPF白蝦種蝦。
  2. 利用PCR的方法抽驗種蝦。
八、 如何確定蝦苗是不帶病毒的?
  1. 一定要用SPF白蝦種蝦所產的蝦苗。
  2. 利用PCR的方法抽驗50-100隻的蝦苗。
九、 如何將白點病毒PCR分析結果應用在現場養殖上?
  1.白點病毒 PCR 輕度正反應(+,++)時,表示蝦為潛伏感染期:蝦可以繼續養,不過要注意隨時會有狀況發生。
  2.白點病毒可潛伏在蝦體內達數月之久,不過病毒一旦被誘發而大量增殖時,亦即
   感染蝦體中的病毒量由PCR輕度正反應(+,++)轉變為重度正反應
   (+++,++++):養殖蝦不管大小一定都要立刻採收。
  3.當蝦體內病毒量達重度 PCR 正反應時,則此病蝦可能在數小時內或在數日內必
   定死亡,此種必死之命運是無法逆轉的。所以在蝦的養成過程中,有必要定期監
   測蝦群中之白點病毒。

2007-05-15

台灣觀賞魚簡介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又水質優渥及水源豐沛的海島,使觀賞魚產業從早期就相當的受到業者的青睞,紛紛投入心力研究生產,至今台灣觀賞魚的發展已超過40年的歷史,也奠定良好而堅固的基礎,無論是各科魚種,經過業者的鑽研,其生態習性被研究透徹後,即能繁殖量產甚至改良選種,生產出令人為眼光為之一亮的新品種,如血鸚鵡等。其實台灣土生土長的觀賞魚種類並不多,如溪哥、一枝花等,從早期進口至今的觀賞魚種類數目相當可觀,台灣的業者運用智慧育種,加上本土優勢的天然環境,使得好幾百種進口魚已能在本地落地生根,但另人值得一提的是業者的保育觀念很正確,沒有讓一些強勢魚種來嚴重破壞本土自然環境生態,間接保育真正本土種的生長環境。台灣本土目前可生產的品種很多,包括錦鯉、金魚、非洲慈鯛、美洲慈鯛、將科、燈科、七彩神仙、血鸚鵡、短鯛等品種,分別簡述如下:

(一) 錦鯉科:錦鯉原生長於日本北部寒冷之新瀉縣地區,1914 年在日本萬國博覽會展出而轟動一時,並激起養殖熱潮,並於1970 年首度引進台灣,其後民間養殖場相繼購進錦鯉苗,進行養殖推廣,至今已成立『中華愛鯉協會』,並定期舉辦錦鯉比賽,目前台灣的錦鯉品系分類為:紅白系、大正三色系、昭和三色系、寫類、別光、衣類、秋翠、淺黃、光無地、光模樣、光寫、丹頂、金銀鱗、變種鯉及五色,並依其體態、色澤、斑紋等為競賽要點。
(二) 金魚科:金魚原產於我國,在宋朝即有人進行養殖,金魚係鯽魚的變種,根據學者研究指出,鯽魚的變種主因是生存環境的改變及人工選種的結果。金魚以其外型特色可區分為:獅頭、龍睛、絨球、水泡、虎頭、朝天眼、蘭壽、珍珠鱗、琉金、蝶尾等類別,由於金魚體態優美、色澤鮮豔,又飼養容易,為水族初學者養殖入門的最佳魚種選擇。
(三) 慈鯛科:位在非洲之世界第九大胡之馬拉威湖、世界第七大湖之坦干依克湖、及維多利亞湖之非洲慈鯛科及亞馬遜河流域之美洲慈鯛科外來魚種,在國人引進及努力研究下,有幾百種已能在本土繁養殖,由於慈鯛科魚種多且顏色鮮艷,飼養容易,多數品種達量產並已成功外銷到世界各國,較著名的魚種包括:阿里、非洲王子、雪鯛、神仙、菠蘿、非洲鳳凰、黃金天使、紅鷹、燕尾、金雀、花鯛、馬面、閃電戰神、白馬王子、皇冠六間、珍珠蝴蝶、火狐狸、太陽神、天堂鳥、維納斯、斑馬雀等,本科繁養殖場多集中在台南、屏東地區,從事生產之業者最多,為本土產能及產值最高的科系。
(四) 水草魚科:本科是水草造景中最適合養殖的魚種,由於群游性強、體色亮麗、地域性最弱、性情溫和的種類,已為水草缸中不可缺少,且近年來工商業快速發展,都市空間狹小,水草缸及水草魚已成為現代人最想養殖的種類,並有愈加發展的趨勢,本科魚種包括燈科、鼠科、孔雀魚科、胎生將科、卵生將科、鬥魚科、美人科、擬鯉科等,著名的魚種包括:國王燈、火兔燈、櫻桃燈、藍眼燈、琵琶鼠、白鼠、熊貓鼠、紅劍、日光劍、紅茶壺、銀球、鬥魚、紅蘋果美人、電光美人、四間、霓虹燕子、紅肚鉛筆等,種類繁多,且相容性高,價格亦最便宜的魚種,是水族初入門的不二選擇。
(五) 七彩神仙科:七彩神仙原生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之熱帶雨林區,雨林區高溫多雨、濕度高、年平均降雨量2000公釐,平均溫度26~28℃,因河中有大量的落葉枯木分解成有機質,使水質呈現弱酸性,ph值約6~7左右,七彩神仙對水質的要求相當高,尤其是水溫、水質、溶氧及亞硝酸鹽等,由於七彩神仙體態優美、色彩亮麗,很快就引起玩家的興趣,亦是世界性魚類,故每年都有舉辦七彩神仙魚評比賽,迅速成為當前最流行的觀賞魚,依評比可將七彩神仙簡單的分類可分為五品系,包括:全紅系(棕魚、一片紅、萬寶路紅、一片黃等)、全藍系(藍鑽、海洋綠、一片藍、鈷藍等)、條紋系(紅松石、藍松石等)、細紋系(紅蛇紋、藍蛇紋、黃蛇紋、紅點蛇紋及豹紋蛇等)、紅點系(豹紋紅點、紅點等)。而評比項目包括:總括印象、身體大小、身體形狀、魚鰭及尾鰭、眼睛、身體模樣、體底色澤、條紋色澤,且不同魚並有不同評比標準,深受玩家的喜愛與投入,七彩神仙專賣店在北台灣更如雨後春筍般設起。
(六) 血鸚鵡科:由紫紅火口與紅魔鬼選種交配生產之血鸚鵡,是台灣觀賞魚業者首創的新品種,血鸚鵡的開發成功不僅引起全台轟動一時,更成為台灣最代表性魚種之一,此魚不但色彩鮮紅、適應能力強、群游性強、不殘食等特點外,一般大眾最喜愛此魚笑口常開及群集要飼料的模樣,相當討人喜歡,因此在水族館中被視為不可或缺亦是台灣外銷市場名列前矛的魚種,可知其受歡迎的程度。目前業者仍致力開發中,並已陸續成功推出金剛鸚鵡、達摩鸚鵡、一顆心血鸚鵡、獨角鸚鵡、紅白一顆心鸚鵡、白頭翁鸚鵡及彩色鸚鵡等。
(七) 孔雀魚科:孔雀魚早在1886年英國傳教士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由南美洲的小沿岸小島千里達帶到英國,於是命名孔雀魚的英文名為Guppy。孔雀魚原產於中南美洲卵胎生將魚,現在則是世界各地之熱帶及亞熱帶的歸化種,為世界性魚類,適應環境能力強,台灣因地處環境優越,自然成為孔雀魚繁養殖的大本營,由於孔雀魚成熟期晚,大約一個月大就具有生殖力,生命世代短,大約只有六個月,交配容易,母魚甚至有儲精構造,基因在體色、尾鰭上多樣性的呈現,可創造出許多改良種,深受歡迎,在世界各地更常舉辦孔雀魚評比賽事,在此依尾鰭形狀、體色花紋不同、遺傳穩定度,加以分成十大基本品系,包括:禮服系、蛇王、馬賽克、草尾、古老品系、金屬系、白金系、劍尾系、單色系、野生品系及其他變種等等。
(八) 其他:目前台灣能大量繁養殖,除以上七種品系外,尚包含短鯛類、美人類、鬥魚類、擬鯉類、古代魚類、海水蝶魚類、異型魚類、金鯧、高射砲、銀水針等外,其他觀賞魚品系包羅萬象,如雜交變種、白化種及突變種,有的品種更是還沒被發掘、瀕臨絕種狀態、未來開發創造的等等。目前已知台灣能繁殖量產的觀賞魚遠超過四百種,但如何能推廣到世界各地才是觀賞魚產業永續經營之道。

紅鼓魚養殖

紅鼓魚自一九八九年由水試所引進,一九九二年由民間進行人工繁殖,在國內經多年來業者與有關研究單位合作,終於建立起該魚種的繁殖技術。此魚肉質相當鮮,成長快且成本低之優點,頗受消費大眾之歡迎,但限於國內市場有限因此產量不,倘若國外市場之拓展成功,是值得推廣養殖的魚種。
紅鼓魚魚體稍呈紡綞體而側扁,背部顏色較深,尾柄具有一褐色圓點。紅鼓生存溫度範圍在2-34℃,生長適溫為 12-30℃, 屬廣溫且廣鹽性魚類,生命力甚強,為肉食性魚,性兇猛,掠食性強,喜捕食小魚、昆蟲等,通常在水溫低,池水混濁或風浪過大時,會停止攝食。
種苗生產與繁殖方法
紅鼓的繁殖幾乎全是自然產卵;人工催熟、採卵甚少採用的原因乃由於該魚種的卵呈多次成熟、分批產卵所致。在產卵期間十到十五天左右,便可將養殖一年半以上之雌雄種魚放入產卵池。雌魚宜選腹部膨脹而柔軟、生殖孔稍充血者,雄魚則選取體型較大者為宜,產卵池池底以硬底為佳,水深維持在八十公分以上。
(一)種魚培育:
繁殖用種魚來源有二,一是購自一般養殖池,一是自行培養。前者的品質及來源較不易控制,而以後者較佳。培養池不必很大,以三百坪左右為宜,水深約一公尺以上即可。
(二)繁殖方法:
紅鼓的產卵期因地因時而異,通常在水溫18-24℃之春秋季為主,本省北部的產卵期約在清明後到五月中旬這一段時期,而南部可能提早一至二個月。紅鼓在繁殖期間只要環境適宜、水溫穩定,幾乎是整年都有種魚產卵。但紅鼓有大吃小的特性,因此必須檢視產卵。若有產卵則將產卵箱移到孵化池孵化,而換入新的產卵箱。孵化池大小、水深等視日後培育稚苗到何種體型而定。
(三)幼苗培育:
剛孵化之之幼苗平躺於池底,至孵化後三至四天才會開始攝食。從第七天起可逐漸投餵豐年蝦無節幼蟲,此階段幼苗的攝食行為與消化能力均極快速。早上天亮時便可開始投餌,通常二至三小時投一次,每次須投入足量的餌料,否則會發生殘食現象。培育十天後,體長已達0.9公分,此時可以開始投餵較小型的水蚤。十二到十三天體長可達1.2公分左右,此時不論在孵化池或是移到魚苗培育池,均可投餵中型水蚤;於十七到十八天起可以投餵大型水蚤;待長至二公分左右,可用水蚤或絲蚯蚓馴餌,然後再改用人工配合餌料如下雜魚漿摻混鱒魚飼料作成的粒狀餌,每三到四小時餵一次,體長達五到六公分即可放養。
養殖管理
養殖期間必需注意下列管理事項:
1.每日必須巡視養殖池,避免池水過於肥沃或混濁。
2.飼料中添加適量之維生素及礦物質,以維持正常營養需求。
3.初放養時魚苗之體型必須大小一致;放養後二個月左右,即應於天氣良好之早晨施行分養,將不同大小者選別放入不同池中繼續飼養。
一般魚貨處理方式鮮魚除直接配送至各消費地魚市場外,餐廳亦可以生魚片型式銷售,少數外銷加工後製成魚排或煙燻外銷國外。
未來展望
由於成長快速優點換肉率高1.5:1,由3公分苗養至體重600 克僅需四個月,每台斤成本僅需35元,加上養殖環境不受限,本省各地均可養殖,為內陸養殖大型魚種,應可發展為國際性魚種

全國養殖漁業會議總結論報告

台灣的水產養殖,由早期看天田式的淺坪虱目魚養殖,已發展至利用先進科技的室內自動化超高密度循環水養殖,也由高山的冷水性魚類養殖分布到外海的箱網養殖,養殖面積逾六萬公頃,海上箱網數量亦超過一、五○○只,為沿海農村經濟結構重要之一環,每年近三○萬公噸的產量與三百億元的產值,對於繁榮漁村經濟與安定三萬養殖漁家的生活,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近五十年來,台灣養殖漁業在光復至五十年代的基礎奠定期,由於淡水魚類、烏魚、草蝦等人工繁殖技術的確立,奠定產業發展的基礎;六十到七十年代的鰻魚、草蝦等高經濟價值魚、蝦、貝類養殖技術的確立,養殖面積迅速的擴張,出口量、值屢創新高,除為國家賺取外匯平衡中日貿易逆差外,也為漁村經濟帶來無限的期待與希望,此時期可謂產業的快速成長期,但也由於快速而盲目的成長,而埋下產銷秩序失衡與生產環境惡化的問題;因此八十年代是為產業的轉型調整期,配合產業需求,政府積極於產業組織的再造、生產環境的改善,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即將邁入的新世紀產業永續發展期,預作準備。
盱衡當前國內、外產業經營環境,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在即,國外水產品在關稅大幅降低後,進口量勢必大幅增加,對國產養殖水產品將造成強大市場競爭壓力,而傳統上養殖漁民並無其他副業提供生計的維持,且在漁村已呈現高齡化的情形下,轉業不易。因此,外來水產品的進口,勢將對漁村社會的安定產生衝擊。又為配合國際消費趨勢,聯合國糧農組織已草擬養殖水產品衛生操作規範 , 以 供 產 業 生 產 合 乎 衛 生 品 質 與 安 全 產 品 的 依 據 , 同 時 歐 聯 自 實 施 ISO9000 品 保規範 , 而 美 國 、 加 拿 大 則 實 施 「 危 害 臨 界 控 制 點 分 析 」 即 HACCP 品 管 計 畫 , 均 將 影 響我養殖水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行銷。此外,沿海魚塭集中地區雖經政府持續推動「養殖漁業輔導方案」與「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地層下陷現象已獲初步改善,但在降低養殖產業對水土資源的依存度上仍有改善的空間與需求存在;同時由於大環境污染問題尚未徹底有效解決,因此仍然潛存養殖物衛生品質與病害問題。因此,今天承蒙各位與會先進、專家、學者與機關代表,不吝發抒創見,以新的思維重新為養殖漁業的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努力建言,在陸上養殖、海上養殖與產銷管理等方面,業凝聚下列之共識:
檢討陸上養殖產業規模,維持適正的養殖面積,配合經建發展需要及「農地釋出方案」,規劃將陸上魚塭養殖面積逐漸減少至三萬公頃,並劃設為五十個養殖漁業生產區;同時整體規劃休閒養殖漁業,輔導養殖漁業生產區多元化經營,促進養殖漁業成為生產與生活、生態結合的「三生」產業。
爭取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經費,以十年為期,寬籌三百億預算,加速各養殖漁業生產區淡、海水水源之統籌供應系統、儲水設施、進排水路、道路與集貨包裝場等公共設施之建設,以營造優質的生產環境;同時開發養殖專用地表水淡水水源,規劃設置公井取代私有水井,檢討因耕地減少而結餘之農業用水供養殖漁業使用,加強循環水養殖推廣,並建立以養殖漁業生產區為管理單元之養殖用水管理體系,合理有效分配與運用各種水資源,促使養殖漁業地下水年使用量逐步降低至民國一百年九億立方公尺之目標。
依據產業特性與需求,規劃設置水產種苗與觀賞魚之生產專業區,配合育種技術的開發與品質認證制度的建立,厚植水產種苗與觀賞魚等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產業發展之基礎,配合專業化行銷策略,預期十年後水產種苗與觀賞魚之出口將成長三倍達廿五億元;同時加速建立鮑魚、石斑魚量產技術,配合周邊產業的支援,建立拓展國際市場之基礎。
依據產業未來發展需求,發揮團隊力量進行系統化之科技研究;運用生物技術,開發經濟養殖種類之防疫產品及耐寒、抗病與快速成長之品系,並落實研發成果在產業之應用;同時充時基層水產動物防疫體系之人力與編制,檢討修訂相關防疫與檢疫法規,有效防範疫病之入侵。
擴大超高密度自動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之應用與推廣,配合產業營運特性,提供策略性低利融資措施,對融資種類、額度、利率、期限、與擔保方式等予以特別優惠之考量,以獎勵推廣業者使用,促進養殖產業經營層次之提昇。
通盤檢討沿岸十二浬內漁業活動之規劃與規範,將淺海貝類養殖與外海箱網養殖比照陸上魚塭納入登記管理,建立完整的海洋養殖漁業行政管理體系;確認各縣市沿岸海域箱網養殖之適正發展規模與發展強度,擬定整體海洋箱網養殖發展計畫,以三百公頃海域、二千只箱網為發展目標,並配合加強海上、岸上公共設施投資,以營造優良的產業經營環境。
建立養殖水源及產品品質之監測預警制度,對有污染可能的海域,建請環保單位加強防治工作;同時規劃箱網養殖海域輪休制度,避免漁場優養老化,確保產業永續之經營;改進海上養殖設施材料與材質,提高使用年限,研究牡蠣殼等養殖廢棄物之再利用模式,並研訂養殖廢棄物處理辦法,以降低產業對海域與海岸之污染。
建立陸上培苗、海上養成之分段式養殖模式,以減少颱風期海上營運管理或低溫期陸上養殖之風險;引進與研發多樣化養殖貝類生產設施,以促進淺海養殖的多元化發展;慎選海上箱網的代表性養殖種類,完整規劃與建立該代表性魚種之種苗生產、飼料供應、病害防治、收穫分級與行銷體系,降低產銷成本,厚植進軍國際市場之基礎。
建立海上箱網養殖產業保險,降低經營風險,解決海上養殖工作船筏證照與靠泊問題,修訂海洋養殖相關法規,簡化活魚出口與種苗進口之相關通關規定,並提供策略性融資措施,以營造獎勵業者使用之環境。
強化養殖產業行政及研究機構之人力與功能,設置鄉、鎮漁業行政專責人員,以加強漁政管理體系,落實產業輔導;有效運用養殖漁業地理資訊系統,提昇漁政管理效率;蒐集國內外產銷資訊,建立產銷預警魚價穩定及危機處理機制,並妥善應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及漁產平準基金,穩定產銷。
研訂優質養殖漁產品之認證標準及品牌制度,配合各國對進口水產品衛生品質之 要 求 , 輔 導 生 產 符 合 HACCP 規 範 的 高 品 質 養 殖 水 產 品 , 有 效 區 隔 市 場 , 爭 取國內、外消費大眾之認同與信心;配合國人消費習性與生活水準之提昇,逐步提高鹹水養殖生產比例至養殖總生產量之六○%以上。 
運用電子商務系統,建立宅配及網路行銷通路,輔導養殖生產者組織廣設直銷據點,縮短行銷流程,籌設大型多功能低溫物流中心,調節產銷,並建立低溫配銷系統,確保養殖漁產品之衛生品質,滿足國人多元化、精緻化與便捷性之消費需求。
規劃籌設產、製、儲、銷一貫作業之生產專區,以降低產銷成本,促進經營效率,並規劃於台南安平漁港內籌設活魚及種苗儲運中心與進出口專用區,未來並依產業發展需求擴大設置,以強化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按照時令與產期,結合地方節慶活動,宣導促銷國產水產品,推廣國人消費國產養殖漁產品之習慣,系統化建立國人的食魚文化。
協調海岸巡防署、關稅總局、國貿局、標檢局等有關單位共同防杜不法或不良漁產品之進口與疫病之入侵,減少對本土養殖產業之傷害。
前述各項結論已為本次會議「開創永續養殖漁業的新願景」的中心議題,勾勒完整的規劃藍圖,並將作為本會與漁業署未來擬定養殖漁業大政方針之準繩,藉融入相關施政計畫,或協調相關單位配合推動實施,建構台灣廿一世紀科技化、優質化的養殖環境。未來,台灣陸上養殖漁業在優質的生產環境下,將以三萬公頃五十個養殖漁業生產區的架構進行自動化,省水化的生產,配合完整的環境、病害與產銷監控體系的運作,具備強大市場競爭能力,滿足國內外消費需求;部分環境適合的養殖漁業生產區亦將開創多元化的經營,成為國人享受休閒生活,親子活動與體驗漁業的親水性活動空間。至於海上養殖亦可在整體性海域規劃,公共設施的興建及產業保險等配套措施之推動下,營造安全的投資經營環境;而箱網養殖代表性魚種之確立,亦可集中資源進行相關技術之研發,引導產業企業化經營,成為國際性競爭魚種。同時養殖產品將以高品質之訴求,有效因應消費環境之轉變,配合國產品牌之建立,運用電子商務架構進入宅配及網路的高效率行銷通路。此外,藉由外銷活魚海運儲運中心的設置,積極帶動國內水產種苗、觀賞魚、海水魚外銷商機及海上箱網養殖事業之發展。

石斑人工繁殖

鞍 帶 石 斑 ( 俗 名 是 龍 膽 或 龍 躉 石 斑 ;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之 主 要 產 地 是 在 東 南 亞 地區 , 台 灣 附 近 海 域 亦 曾 發 現 , 但 數 量 稀 少 , 加 上 漁 民 之 濫 捕 這 幾 年 來 產 量 銳 減 至 供不 應 求 之 地 步 。 本 魚 種 經 賀 爾 蒙 處 理 而 至 目 前 可 達 到 人 工 催 熟 自 然 產 卵 , 且 受 精 卵及 孵 化 率 皆 有 不 錯 之 表 現 , 白 身 苗 、 2 寸 苗 育 成 方 式 和 一 般 瑪 拉 巴 石 斑 類 似 。 本 魚種 之 開 發 成 功 可 能 對 目 前 台 灣 石 斑 魚 養 殖 產 生 影 響 , 其 主 要 原 因 是 由 於 本 魚 種 成 長速 度 快 ( 第 一 年 可 達 2 ~ 5 台 斤 , 第 二 年 可 達 5 ~ 10 台 斤 ) 、 價 格 高 昂 ( 每 台 斤 新台 幣 約 400 ~ 600 元 )及主要市場是在海外(日本、香港、中國大陸、南韓及東南亞國家)。據聞在日本此魚是一種補品,尤其是在相撲、摔角及奉擊選手在賽前一星期必需食用此魚,可增強體力及耐力,是否真有此驚人效果,想必很快國人就可以親身品嘗而得到印證。
種 魚 池 大 小 約 2 分 地 左 右 , 池 水 深 約 1.5 公 尺 以 上 , 以 純 海 水 養 殖 , 24 小 時 流 水 , 水車 數 量 為 2 ~ 3 台 , 正 常 情 況 下 三 天 投 餌 一 次 , 餌 料 種 類 為 新 鮮 魷 魚 、 沙 丁 魚 、 目孔 等 , 其 中 魷 魚 投 餵 時 腹 中 填 塞 軟 性 飼 料 ( 包 括 鰻 魚 粉 狀 飼 料 、 綜 合 維 他 命 、 魚 油、 魚 粉 、 維 他 命 C 、 維 他 命 E 、 蝦 殼 及 其 他 微 量 元 素 ), 投 餌 量 約 為 體 重 之 3 ~ 4%左 右 , 夏 天 投 餌 時 間 在 下 午 四 時 左 右 , 冬 天 時 期 則 在 上 午 九 時 左 右 , 種 魚 之 搶 食 激烈 所 以 儘 可 能 將 餌 料 分 散 投 餵 , 以 避 免 種 魚 因 搶 食 碰 撞 而 受 傷 。
鞍 帶 石 斑 在 台 灣 之 產 卵 期 約 在 5 ~ 11 月 , 種 魚 雌 雄 在 非 生 殖 季 節 判 定 較 一 般 石 斑 困難,一般瑪拉巴石斑雌性魚和鞍帶石斑類似,生殖器外觀較大、平滑、凸出且形狀較 圓 , 內 有 3 個 孔 , 上 為 肛 門 、 中 為 生 殖 孔 , 下 為 生 殖 乳 頭 , 生 殖 孔 呈 暗 紅 色 向 外微 張 , 生 殖 季 節 時 腹 部 膨 大 柔 軟 , 自 開 口 處 有 許 多 細紋向外輻射。而雄魚部份,且生殖季節時可較易將精液擠出體外,甚至在搬運之過程中精液就自然流出。在產卵季節選擇成熟度較佳之魚種 , 以 其 卵 徑 及 卵 黃 蓄 積 程 度 為 依 據 , 在 卵 徑 達 400μm 以上 時 以 胎 盤 性 腺 激 素 (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 )及 黃 體 激 素 類 似 物 ( LuteinizingHormoe-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LHRH-a )二 種 賀 爾 蒙 混 合 使 用 , HCG 使 用 劑 量 約 350 ~400IU / 公 斤, LHRH-a 使 用 劑 量 約 在 38 ~ 42μg / 公 斤 。 注 射 液 為 生 理 食 鹽 水 , 注 射 量 為1.5 ~ 2.C.C , 視 魚 體 大 小 而 定 。 利 用 背 肌 進 行 皮 下 注 射 法 注 射 , 而 雄 性 魚 注 射 劑 量 為 雌 性 魚 之 三 分 之 一 即 可 。 種 魚 經 賀 爾 蒙 催 熟 後 48 小 時 可 自 然 產 卵 , 雄 魚 會 追 逐 母魚 且 會 跳 躍 至 水 面 之 激 烈 動 作 。 一 般 產 卵 時 間 在 十 八 時 至 隔 天 二 時 左 右 , 產 卵 時 間極 長 , 正 常 催 熟 情 況 下 可 連 續 產 卵 三 天 左 右 , 產 卵 量 以 第 一 天 最 多 並 逐 日 遞 減 。 受精 卵 為 圓 球 型 、 分 離 、 浮 性 、 透 明 、 分 離 之 卵 , 卵 徑 為 0.8 ~ 0.89 m m , 油 球 徑 為0.19 mm , 於 28 ~ 29℃水 溫 下 19 小 時 36 分 孵 化 , 孵 化 時 間 受 溫 度 之 影 響 甚 大 , 隨 溫 度之 升 高 而 孵 化 時 間 縮 短 , 孵 化 後 魚 體 長 為 1.65 ~ 1.91 mm 。 受 精 卵 於 15 ppt 鹽 度 以 下 各組 則 孵 化 率 皆 為 0 , 而 30ppt 之 孵 化 率 最 佳 為 90% , 三 天 後 之 活 存 率 為 84% , 35ppt 組在 孵 化 後 一 天 之 活 存 率 為 65% , 而 25ppt 以 下 各 組 一 天 內 全 部 死 亡 。
孵 化 後 魚 苗 體 長 為 1.65 ~ 1.91mm , 此 時 魚 苗 體 細 長 , 腹 部 有 一 個 卵 黃 囊 內 有 一 顆 油球 , 魚 苗 無 游 泳 能 力 , 隨 水 波 載 浮 載 沈 , 孵 化 後 第 二 天 開 口 , 至 第 三 天 卵 黃 囊 已 吸收 殆 盡 , 當 天 下 午 可 適 量 投 與 綜 合 維 他 命 及 蝦 片 ( 以 300 網 目 之 抄 網 洗 過 後 再 投 餵) 。 82 小 時 ( 水 溫 28 ~ 29℃ ) 後 體 長 為 2.91mm 時 會 開 始 攝 食 , 隨 魚 苗 之 發 育 必 須 改變 不 同 之 餌 料 生 物 , 第 一 階 段 剛 開 始 開 口 攝 食 , 2 ~ 3 天 稱 為 過 料 必 須 投 餵 牡 蠣 幼生 、 小 型 輪 蟲 及 蝦 片 等 ( 此 時 在 遮 陰 之 布 斗 中 , 布 斗 大 小 為 3m×3m×1.5m ), 同 時 添加 少 量 綠 藻 水 , 除 可 淨 化 水 質 、 吸 收 氨 氮 並 充 當 牡 蠣 幼 生 及 小 型 輪 蟲 之 餌 料 , 其 次可 投 與 10 ppm 左 右 之 光 合 細 菌 , 除 可 穩 定 水 質 外 , 更 可 分 解 底 部 之 有 機 物 、 魚 苗 屍體 等 。 第 二 階 段 俗 稱 為 發 翅 仔 , 過 料 後 至 20 天 左 右 , 過 料 後 第 三 天 「 出 斗 」 亦 即 將魚 苗 自 布 斗 中 移 出 至 繁 殖 池 中 養 殖 , 最 好 此 步 驟 在 清 晨 3 ~ 4 時 進 行 , 使 魚 苗 在 無光 線 下 較 容 易 適 應 大 池 水 色 水 質 。 首 先 將 繁 殖 池 池 水 利 用 小 型 沈 水 馬 達 抽 入 布 斗 中( 抽 水 量 儘 量 降 低 ) 使 布 斗 中 之 水 溫 與 繁 殖 池 水 溫 、 水 質 狀 況 類 似 , 魚 苗 能 適 應 用繁 殖 池 之 水 質 條 件 。 魚 苗 出 斗 後 即 會 分 散 於 繁 殖池各角落,此時於四周皆需置入打氣石供給氧氣,本階段主要之餌料生物為輪蟲,約 5 ~ 7 天 後 魚 苗 之 背 鰭 及 胸 鰭 開始 延 長 , 此 時 漁 民 稱 之 為 發 翅 仔 , 隨 時 間 之 增 加 而 背 鰭 、 胸 鰭 更 加延長,此乃石斑魚苗最大之特徵,形狀類似飛魚。此時水質之控制相當重要,儘量保持水質穩定水色保持淡綠色為佳,不需流水及打水車,若透明度有降低可由蓄水池中抽少量海水及藻水補注,至本階段末期可投餵小型撓腳類。第三階段為收翅仔與紅頭期,20 天以後魚苗之背鰭與胸鰭之長棘逐漸縮短消失,顯示浮游的仔魚期即將變態為進入底棲生活的稚魚期,此時主要的餌料生物為撓腳類或豐年蝦幼生,撓腳類之取得必須注意二池鹽度是否相近,避免死亡之撓腳類及雜質進入繁殖池而污染水質,此時亦有漁民嘗試投與人工飼料,但魚苗之攝食慾望不高,或許可當作是餌料生物之飼料。待稚魚長至寸苗後即可收集出售。

養殖漁業施政願景與策略

視環境生態保育,提供消費者高品質、有品牌之水產品,並規劃觀光休閒與體驗漁業之親子教育遊憩地帶。此外,建立完整之組織體系、資訊網及行銷網,使養殖漁業邁入國際化、企業化之經營時代。主要策略如下:
運用自動化養殖生產技術及設備,降低生產成本及人力資源之依 賴。研發與應用生物技術及種苗生產技術,進行品種改良及開發 ,改善養殖漁業經營體質,提昇產業經營層次及競爭力。
健全水產種苗供銷秩序,建立品質認證制度,促進台灣成為亞太 水產種苗供應主力。
充實業者休閒養殖漁業知能,促進養殖漁業和生產、生活與生態 相結合。此外並規劃興建養殖漁業生產區及箱網養殖公共設施, 創造良好的產業生產環境。

如何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確保產業永續經營

針對台灣周邊海洋進行環境監測計畫,包括沿岸重要養殖海域之水質、底質等研究。建立沿岸海域水污染及漁產品衛生品質之監測預警制度,對有污染之虞的海域,協調環保單位加強污染防治工作,以改善生產環境及減少污染公害之損失,同時研訂箱網養殖海域輪休制度,避免漁場優養老化,防範、處理赤潮之發生。
研究廢棄牡蠣殼再利用模式,改進牡蠣養殖設施與箱網養殖設施之材料與材質,提高使用年限,以降低產業對海域與海岸之污染。
研訂徵收廢棄箱網網具、牡蠣蚵架及蚵殼處理費用之辦法,統一徵收與運用,以有效解決海上養殖廢棄物所造成之問題。

2007-05-14

2007-05-13

白點病毒(WSV)對養蝦產業的影響及預防

  對甲殼類具有高度致命性的白點病毒,已經嚴重破壞了各國養蝦產業,使對
蝦產量逐年下跌,受到白點病毒侵害的國家有中國大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
、印度、孟加拉、台灣、美州各國等。此種病毒可說是遍及全世界,由於白點病
毒能感染所有可進行養殖的蝦類,而有些甲殼類並不向白點病毒屈服,反而像傷
寒帶原者一般將病毒帶至它所能到達的任何地方,所以才會造成各國交互感染而
淪為病毒之受害者。

  早期感染的蝦隻會出現虛弱及倦怠,並在水面上游動,沒有食慾,其外觀會
開始變白或變紅,並在頭胸甲及腹部出現直徑0.5~2mm之白點或白色沉積物。
感染的蝦隻從開始死亡到全部死亡,蝦苗為2~3天,而成蝦則只需3~10天,這
種病到目前為止並無有效治療方法,只有努力做好疾病的預防措施。
而一般預防的措施包括:
1.整池消毒,每公頃施用 300kg的 60%次氯酸鈣或 70ppm的福馬林,並曝曬
 至池底龜裂。
2.去除潛在病毒宿主。
3.不使用蝦蟹肉之生餌投飼,以避免帶原入池。
4.注水及池水排放前做好徹底消毒的工作,降低池與池之間的傳染。
5.以聚合酵素連鎖反應 (PCR)及DNA試體檢驗池水及預購之蝦苗或母蝦,確定
 沒有感染再行放養。
6.若病毒持續發作,應行停養至少一季以上。
7.做好養殖池塘管理工作,使用中至低放養密度 (10~30 尾/㎡)並適量投餵優
 質飼料,充足換水及培養水色,給予蝦類優良之生活環境。
  唯有確實做好預防的措施,養殖蝦類才能擺脫白點病毒的陰霾,為養蝦產
業開發美好的遠景。

2007-05-11

粗糠 糙米 米糠 全脂米糠 脫脂米糠 青糠

稻穀去掉外殼後,那些穀殼就叫粗糠,去掉粗糠的稻穀叫糙米,糙米外表有一層薄薄的皮,這層皮就叫米糠。

米糠為糙米精製為白米之副產物 ,米糠可分為全脂米糠與脫脂米糠,其製造過程是稻米經烘乾,篩選,除芒,脫殼後經分離即得到初級產品糙米,糙米經脫皮機後即產生全脂米糠,全脂米糠經溶劑或壓榨提油後即成脫脂米糠.全脂米糠為淡黃或淡褐色,具有米糠特有之風味,呈粉狀略有油感,且含有微量碎米,粗糠.脫脂米糠為黃或褐色,有米味且有特殊烤香,粉狀,亦含有微量碎米與粗糠.全脂米糠即俗稱之青糠,營養成分包括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粗灰分,鈣,磷.全脂米糠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以及氨基酸.但全脂米糠因含解脂酵素與氧化酵素且脂肪中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如果水分含量在13%以上甚易氧化酸敗.脫脂米糠的營養成分除脂肪量較低,其餘營養組成類似全脂米糠.脫脂米糠比較不會有脂肪氧化,酸敗的問題,可較長期貯存.

何謂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何謂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脂肪酸
1. 油脂的主要構成分。
2. 具C-C-C-C----------COOH之化學結構。
3. 天然界脂肪酸多為偶數個碳,如4、6、
8、10、…、18、20、22、…。
4. 碳與碳原子間,如都為單鍵(C-C-C-C-、
、、),稱為飽和脂肪酸,一般動物性
脂肪,除魚油外,含較多飽和脂肪酸。

不飽和脂肪酸
5. 碳鏈之間,如帶有雙鍵(C-C-C=C)
,稱為不飽和脂肪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
這類脂肪包括:亞麻油酸、麻油酸,通常有18個碳,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雙鍵。

高度不飽和脂肪酸HUFA
碳鏈長度超過20個碳,含有4個或4個以上的雙鍵,EX:EPA(20:5n-3)、DHA(22:6n-3)

水產養殖發展趨勢

一、 海水養殖比例超越淡水養殖
(1) 水土資源的競爭使用越來越激烈,二十一世紀許多問題會隨水資源問題而產生;土地資源日趨減少,因而淡水比例隨之降低,甚至將湖泊填土做為民生之用而將養殖轉移至海上;由此可知淡水養殖比重式微,海水養殖比重增加,為必然的趨勢。
(2) 在三萬多種魚類中,可以海水養殖者仍然佔大多數;近來開發之水產養殖種類,大都屬於海水魚,其原因為海水魚之天然種類較多,潛力亦較大,開發的新魚種多朝此方向,故可預期將來必有更多的海水魚類加入水產養殖的行列。
(3) 海水魚不若淡水魚有引進外來種的問題;目前生態保育的呼聲日益高漲,自國外引進淡水魚養殖前須先做環境評估和生態的考量,而海水魚就無此一問題,這將造成日後海水魚之流通較淡水魚容易,亦促進海水養殖較淡水養殖興盛。

二、 水產養殖相關產業的水平分工及整合
養殖產業之垂直分工將逐漸淘汰,而水平分工則日益抬頭,水產養殖產業若採取垂直整合的方式,如自己生產種苗,養殖場、加工廠、飼料廠、和冷凍廠一系列的垂直作業,一旦中間有一環節斷掉,整個生產線即受到影響。養殖業朝向水平整合的方式,從種苗產卵孵化、仔魚養成、稚魚養成、成魚養殖,各階段皆有人養殖,此種水平的整合,確保養殖業者有充足之魚苗供應,,使養殖業能蓬勃發展;更因針對不同階段進行技術研發、投入,使每個生產階段更專業,分工也更加明顯。

三、國際間水產養殖之策略聯盟將逐漸形成
『策略聯盟』就是每個國家有其不同的地理條件,不同的環境,放養適合養殖的種類,才能達到最好的利潤。策略聯盟最重要的就是:每個國家取它最有利的一個環境去投入、去發展。而且會變成一種國際的經營模式,以集合各種有利的條件,來增加競爭的優勢。

四、未來將發展擺脫水土資源依賴的水產養殖
『水土資源依賴』即為需要大量的淡水和大片的土地,這種養殖會隨著水土資源不足,經營成本提高而逐漸調整;由於海面箱網養殖不需淡水,亦不佔用土地面積,這種擺脫淡水和土地的養殖方式將來勢必會發展。另外超集約循環水養殖,是在很小的面積下,提供良好的水質,節省水資源的使用,提高養殖生產競爭力。

五、應用生物技術發展加強水產養殖競爭力
應用生物技術發展,提升水產養殖業有關繁殖力的改進、生長的促進、環境適應性的改良以及水產疫苗的研發。
1.應用生物技術生產健康種苗,發展無特定病毒的種苗 (SPF)、生長強化苗。亦即在培育幼苗之過程中,藉由一些特殊營養成份的添加使種苗更健康、抵抗力更強,或以育苗處理使種苗對某種疾病產生免疫效果。另外,也可將生長激素、生長因子以基因轉殖的技術導入幼苗中,加強幼苗生長速率。

2007-05-09

養殖地區之地層下陷問題

請就沿海養殖地區之地層下陷問題,提出技術與政策上之我見。
1.減少陸上魚塭面積,協助推動魚塭轉作其他使用
2.建構海水養殖漁業生產區,改善海水供排水設施,提供生產專區所需海水資源,並創造優質生產環境。
3.推廣魚塭循環水系統,提高養殖用水使用效率。
4.發展海上箱網養殖。
5.發展水產種苗事業,種苗產業取代成魚養殖,可有效降低水土資源使用。

2007-05-04

常見水產動物病毒性疾病

白斑桿狀病毒感染症:
蝦類是一種重要的水產養殖對象, 1992年,臺灣所養的草蝦、斑節蝦、紅尾蝦開始出現迅速大量死亡的情形,最快者3天即可全池全軍覆沒。外表觀察病蝦全身白斑遍佈(嚴重者),經由組織切片染色觀察,在幾乎所有器官的上皮細胞、造血器官的實質細胞和血球、淋巴器官等皆發生嚴重的病變;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時,可在發生腫大均質化的細胞核中發現大量不具有包涵體的桿狀病毒。此病毒被學者稱為白斑桿狀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 , WSBV)。在隨後的幾年(1993~1996年),白斑病毒持續危害臺灣的養殖蝦類,造成養殖業者很大的損失。約在相同的時期,亞洲許多國家也傳出養殖對蝦大量死亡的情形,經研究發現也是桿狀病毒引起的,日本也因自福建省進口蝦苗而導致1993年斑節蝦大量死亡,據研究的結果也是因桿狀毒感染所致。在東南亞地區正大規模的養殖草蝦時,泰國在1992年也傳出了災情,研究發現為一種系統性感染來自外胚層和中胚層組織的桿狀病毒所引起,Lighten(1996)已將這些病毒均列於白斑桿狀病毒群內。他並進一步指出,白斑病毒在1992年暴發於東南亞之後以很快的速度蔓延至其它養蝦的亞洲區域,包含: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甚至因為美國德州進口亞洲蝦子,而於1995年德州產的美國白蝦(P. setiferus)上也發現白斑症。

白斑桿狀病毒為具有外套膜的桿狀型病毒,大小約為250~380nm×70~150nm,病毒顆粒核心為電子緻密的核衣殼(nuclear capsid),核衣殼大小為58~67nm×330~350nm,核衣殼外圍是由兩層膜所組成的外膜。屬於無包涵體的桿狀病毒。

白斑桿狀病毒所引起的白斑症,其主要外表病癥包括使病蝦食慾減退、行動遲緩、體色變深或變紅,最顯著的病徵是可在病蝦的身軀上(尤其是在頭胸部上)發現直徑約0.5~2.0mm大小的白色斑點。有顯示出此病症的蝦子,常會有大量死亡的情形,可在3~10天內死亡率達到100%。以組織病理檢查,可在蝦子殼下的皮膜、鰓、前腸、肌肉、淋巴器官、造血器官之實質細胞及血球看到病變的細胞。其被感染的細胞可見核腫大的情形,內有嗜酸性的包涵體。

白斑桿狀病毒有相當廣的寄主範圍,現在已發現白斑桿狀病毒自然感染的一些重要的養殖蝦類,包括草蝦(Penaeus monodon)、斑節蝦(P.japonics)、砂蝦(Metapenaeus ensis)、中華對蝦(P. chinensis)、印度蝦(P. indicus)、墨吉對蝦(P. merguiensis)、紅尾蝦(P. penicillatius)、熊蝦(P. semisulcatus)及美國白蝦(P. setiferus)等。另外也可經由人為感染的方式感染其它蝦類,例如棕蝦(P. azteus)、粉紅蝦(P. duoranm)、藍蝦(P. stylirostris)、中南美太平洋白蝦(P. vanamei)、鷹爪蝦(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東方白蝦(Exopalaemon orientais)和其它十足目,例如紅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卷折饅頭蟹(Calappa lophos)、顆粒蟳(Charybdis granulata)和銹斑蟳(C. feriata)、錦繡龍蝦(Panulirus ornatus)、雜色龍蝦(P. versicolor)、長腳龍蝦(P.longipes)、密毛龍蝦(P. penicillatus)、及淡水的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及淡水長臂大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由此可知白斑桿狀病毒感染的種類非常的廣泛,包含對蝦類、蟹類、新蝦類及龍蝦類等。不過還是以對蝦類受的侵害最大,往往造成重大的死亡率,使養蝦業受挫。然而白斑病毒可經人工方式感染上其他非養殖的十足目,顯示這些種類可能成為自然環境中擔任白斑病毒的攜帶者(carrier)。

【診斷】
檢驗白斑桿狀病毒群的方法有許多種,包括:(1) 傳統的病理組織切片觀察、(2) 現場抹片快速診斷法(Momoyama et al., 1996)。然而此兩種方法的靈敏度和專一性不高。近年來,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發展出一些以核酸為基礎的診斷法,大大的提高了診斷的專一性和靈敏度,包括:(1) 原位雜交技術(In situ hybridization)、(2) 點墨雜交技術(Dot blot hybridization)、(3) 聚合脢連鎖反應技術(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另外根據大陸的研究報告指出,他們也發展出以蛋白質為基礎的診斷方法,製備出白斑病毒的單株抗體(黃,1995),並建立了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 ; ELISA)的診斷法。
【防治方法】
目前此病尚無任何藥物可供治療,只能從預防感染及改善養殖環境來下手。對蝦養殖的過程中包含種蝦的捕撈、蓄養、催產及產卵、受精卵的孵化、無節幼蟲的蓄養、後期幼蟲的放養及養成。在這些過程中,所使用的水源、設備、養殖池、工作人員以及蝦子本身,都很有可能受到病毒的感染。如果沒有徹底消毒乾淨的話,常會使得病毒藉此傳播開來,而造成養殖上的損失。現在白斑桿狀病毒在亞洲許多國家氾濫成災,如何能夠防止病毒的散佈和預防病毒的感染成為重要而緊急的課題。有許多養殖場嘗試以一些化學或物理方法來避免病毒的散怖,例如石灰、消毒劑(次氯酸鈉)、曝曬養殖池等。

【專題報導】-- 養殖產業之新契機-循環水養殖系統

【專題報導】-- 養殖產業之新契機-循環水養殖系統

錦鯉皰疹病毒(KHV)

何謂錦鯉皰疹病毒(KHV, Koi herpesvirus)
1、感染症狀:行動緩慢、食慾不振、外觀無明顯之症狀、腮褪色及潰爛、死亡率高。
2、感染魚種:鯉魚(黑鯉魚、錦鯉)。
3、感染路徑:與已感染之鯉魚(黑鯉魚、錦鯉)接觸之接觸感染。
4、潛 伏 期:約為2~3星期。
5、發生情形:以色列、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美國、印尼及台灣,日本境內尚未感染。
6、診斷方法:利用細胞培養之病毒檢查以及PCR檢查
* PCR檢查:即遺傳因子診斷法,檢驗出病原體特殊遺傳因子之方法。
7、治療方法:目前並無治療方法。
8、其它:此為鯉魚特有的疾病,鯉魚以外的魚種及人類並不會受感染。本疾病已列入養殖生產確保法(日本1999年法律第51號)中之特定疾病,當此疾病發生時則需依此法施行必要之措施以防止蔓延(限制進出、焚毀等)。

淡水長腳大蝦病害發生情形與可能防治措施

淡水長腳大蝦病害發生情形與可能防治措施

海水魚蝦常見之疾病與防治

海水魚蝦常見之疾病與防治

常見水產動物病毒性疾病(IPNV IHNV)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 (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 (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 IHNV)

石斑魚虹彩病毒感染症

石斑魚虹彩病毒感染症

吳郭魚之繁殖

吳郭魚繁養殖介紹
【繁殖介紹】-- 吳郭魚之繁殖

吳郭魚養殖要點 蔡添財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鹿港分所
一、前言
吳郭魚類是目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主要養殖魚種,分布於南美、歐洲及遠東地區至冬季低水溫20。c等溫線之間的區域。由於吳郭魚類生活史短,種苗可充分供應,對環境抵抗力強,可以高密度養殖,並可利用植物性飼料,且成長快速,易於捕撈、搬運,肉味鮮美,廣受消費者喜愛,是全世界,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重要動物性蛋白質來源。
二、放養前應注意事項:
首先要了解自己池塘條件,決定放養何品種的吳郭魚,在那裏買到均勻體型的魚苗。然後著手整理池塘,徹底清除污泥,殺除雜魚,尤其肉食性魚類,以免其捕食新放養的魚苗;消毒池塘防止疾病及寄生蟲發生。池塘整理後約一星期就可注水,注水口要用細網過濾,防止雜魚隨水流進入魚池。同時添加有機或無機肥料,培養適當的藻類及動物性浮游生物,供魚苗攝食。藻水亦能提供作為隱蔽,保護魚苗防止被鳥類捕食,尤其紅色吳郭魚由於體色鮮豔,更需要有防鳥設施,否則活存率會很低。池塘整理後就可準備放養魚苗,魚苗放養前最好用5% 以下的食鹽水浸泡約30分鐘消毒,並可去除身上之寄生蟲。
三、養殖期前段養殖管理應注意事項:
魚苗放養後可以池塘中的動物性浮游生物及池塘邊的附著藻類為餌。另外需要投給適量微細之餌料,儘量分散讓所有魚苗均能吃到食物,這樣才不會造成魚苗大小參差不齊。投餌的同時要進行馴餌,這是養殖初期最主要的工作。馴餌成功,在爾後投餌時才不會有投餌過量,引起水質惡變,致使魚苗死亡造成損失。魚苗池可以不必太大,方便馴餌,放養密度亦可高些。每日投餌以多次投餵比較好,投餌量以魚體重的3-5%為限。在每日投餌時,同時要注意魚兒攝食的情況,這是魚類養殖每天最重要的時刻,可以掌握池魚大部分的狀況,並做最快速的適當處理。幼魚期最大的問題是投餌過量引起水質惡變,這不但會影響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亦會造成寄生蟲繁生,主要的寄生蟲為魚虱、車輪蟲、指環蟲等。此時就要適量換水,並施用化學藥劑如有機磷劑或福馬林藥劑。
四、養殖期後段養殖管理應注意事項:
幼苗長至20-30公克以上時,就可移放至較大的養成池中繼續養成。此後成長快速,必須供應充分的餌料及充足的氧氣。集約養殖情況下放養密度高,要有水車等供氣設備。投餌以多次投餌為佳,投餌量以體重的2-3%最好。此一階段由於池魚快速成長,密度亦逐漸增加,宜注意因氣候驟變悶熱所造成池水缺氧引發的泛池。或因連續陰天或下雨,造成池水產生變化,很容易引起病變,此時要注意池魚動態,如果池魚聚集,食慾不振,這表示已感染寄生蟲或其他疾病,需要立即換水或藥物處理以免造成損失。如果上市前氣溫已下降,投餌亦要注意減量,以免因消化不良引發腸炎,或攝餌不佳造成池水不良引發白點蟲寄生。高集約養殖池中,由於天然餌料不足,完全靠人工飼料提供營養,如果飼料品質不佳,有時會引起營養不良的症狀,此時池魚活力減退、尾鰭出現糜爛,且池魚聚集在注水口或打氣頭附近。這亦會影響魚體品質,宜加以注意選擇較好品質的飼料以避免此種現象。
五、收穫階段應注意事項:
在收成前,如果魚體肥滿度不佳,就要提高投餌量及提高飼料蛋白質含量,增加肥滿度,提高漁獲收益。同時要特別注意池魚是否有臭土味,這與養殖信譽與價格相關。發現臭土味時要設法大量換水改善水質環境,減少引起臭土味的有機物質或在收成兩星期前添加食鹽,維持10%的濃度亦為有效去除魚體臭土味的方法。平時必須控制引起臭土味的藍綠藻之成長,控制投餌量避免池水優氧化,能減少臭土味的發生。上市時市場的掌握非常重要,能在高價時出售對收益的差別很大。在沒有越冬設備的養殖場就要提早規劃上市,以免寒流來臨時市場價格暴跌。
六、其他注意事項:
雖然吳郭魚養殖容易,沒有特別技術的要求,但是養活容易,養好卻需要有良好的規劃和管理。特別在高密度養殖時仍然會有疾病的問題。疾病除了會造成大量死亡外,同時會影響吳郭魚的成長、肥滿度、對環境抵抗力弱等的問題。多數的病害是環境不良或管理不當所引起,因此適當的照顧、正確的管理是防止各種疾病發生的最好方法,而正確診斷,適當用藥則是疾病處理的不二法門。
吳郭魚對疾病抵抗力強,雖然經常會有寄生蟲寄生,但只要平常飼育時注意池魚活力,及早處理不致有大量死亡的問題。吳郭魚出現最嚴重的死亡病害為疑似鏈球菌、立克次體病或為葡萄球菌感染的病害。此病發生在冬天或初春低水溫期,如果此時管理不善,水質不良就容易引發此病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妥善管理維持良好水質,才可避免此種損失。目前吳郭魚養殖最主要的問題在冬季低水溫,它可能引發重大疾病,或引起大量死亡。如果養殖場無越冬條件及設備,放養魚苗就要儘量提前在四月初水溫上升時放養,或放養經越冬的較大吳郭魚幼魚,如此才能在冬天寒流來臨前收成,減少損失。

餌料生物之培養與利用

http://www.fish.org.tw/chinese/magazine/magazine-61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