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9

飼料產業奮力展新局

前言:國內飼料業廠商在受到口蹄疫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以及深切體認國內飼料需求巿場有限的情況下,乃積極思考產業新的發展方向,諸如著手採行擴大巿場佔有率、強調產品差異化、強化供應鏈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效力,以及加速國際化與區域佈局等策略行動,俾使整個產業的發展向上提升,邁入新境界。

文: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陳麗婷 副研究員

一、產業發展現況
(一)產業發展與其他產業關係密切
飼料是人類的間接糧食,是畜牧業與水產養殖業之主要投入,而家畜、家禽、水產魚等產品,供應人對肉類、蛋類等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之需求。飼料業對下游的畜牧、水產養殖業之依賴度頗高,使得飼料業的成長空間與畜牧、水產養殖業景氣息息相關。大宗穀物為飼料業之上游原料,因此,國際穀物行情的波動及匯率變化,也牽動著飼料業的營運結果。

(二)產業發展歷程處於第五階段的轉型期
飼料產業的發展與原料開放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原料開放自由進口,將飼料產業推向高峰,但口蹄疫、飼料關稅調降及市場開放等問題,卻將產業帶入衰退期。口蹄疫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國內飼料廠商體認到國內飼料需求巿場有限的情況下,重新思考產業的發展方向,著手採行擴大巿場佔有率、強調產品差異化、強化供應鏈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效力,以及加速國際化與區域佈局等策略行動,整個產業發展邁入轉型期。

(三)原料供應依賴進口
飼料生產的90%成本為原料成本,因此,原料供應狀況與價格漲跌直接影響飼料的生產。飼料原料以玉米與黃豆為主,豬飼料的原料配方中,約有60%~70%是玉米,15%~20%是黃豆粉,其餘為魚粉、麩皮及糖蜜等。受限於地理環境,台灣飼料的原料僅能依賴進口,原料價格的起伏牽動飼料產業的獲利狀況。2005年國內玉米的進口量為498萬噸,已較2004年回升,進口單價回復至2003年的水準每公斤為4.6元。

飼料主原料之一的黃豆粉,其供應來源有二,一是直接進口黃豆粉,二是進口黃豆加工為黃豆粉(79.5%為黃豆粉,17.5%提製為黃豆油)。受限於黃豆粉體積大且保存期限短等特性,多數使用國內廠商生產的黃豆粉,進口僅佔少數。由於台灣黃豆產量少,近年來僅維持年產量1萬公噸的水準,因此,黃豆的供應99%以上依賴進口。2005年國內黃豆進口量為244.6萬公噸,較2004年增加,回復至2003年的水準,進口單價也由2004年的每公斤11.6元,降為9.3元,回復至2003年的價格。2005年美國玉米和大豆產地包括伊利諾、愛荷華和密蘇里等遭受乾旱影響,導致玉米和大豆生長情況普遍不佳。在玉米期貨行情持續走揚的情況下,目前原料價格仍在高檔,今年國內的飼料價格下修的空間不大。
 

(四)飼料年產值與附加價值相對穩定
2005年國內飼料業年產值為481億元,產業創造的附加價值是143億元,產業附加價值率雖低於食品業的平均值,但在消費者重視食品安全的趨勢下,未來高品質的飼料產品仍有成長的空間。

(五)商品飼料比率仍然偏低
飼料可分為兩種,一是商品飼料,一是自配飼料。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見表四),1997年口蹄疫發生前,國內飼料總供應量約900多萬噸,疫情發生後,飼料供應量隨豬隻飼養減少而大幅減少近200萬噸,近年國內飼料的供應量都維持在750多萬噸以上的水準,2004年國內飼料總供應量又略為減少,總供應量是741萬噸。

2004年豬飼料的總供應量為334萬噸,其中商品飼料約為110萬噸,自配飼料為224萬噸,商品飼料的使用比例較2003年增加,但仍不及三分之一。


家禽飼料總供應量為336萬噸,其中商品飼料就有327萬,佔絕大部分;自配飼料不及9萬噸。在不同商品飼料的種類中,家禽飼料也是主要的類別,佔全部商品飼料的65%。


水產飼料總供應量於2004年為44萬噸,其中商品飼料為41萬噸,自配飼料為3萬噸。

使用商品飼料向來被認為是管控飼料品質最好的方法,過去幾年國內商品飼料的使用比率大約在六成多的水準。家禽使用商品飼料的比例相當高,主要的原因在於企業化經營(垂直整合),加上家禽飼養期短,換肉率容易估算,飼料品質重要性高。目前國內養豬業者僅台糖是大企業,豬料的自配戶比例偏高,與豬隻飼養時間太長、換肉率不易計算、飼養條件沒有規格化有關,因此農戶偏好自己調配飼料。目前大成長城計畫將垂直整合的動作,由雞肉帶到豬肉,將透過種豬的提供,配合飼料的銷售等進行整合,有希望提高商品豬飼料的銷售比,讓豬隻的生產更有品質及效率。


(六)飼料進口依存度極低
國內飼料以內需巿場為主,貿易的比例不高。2005年飼料進口量約為34萬噸,出口量約為10萬噸(見圖三)。
但隨生活水準的提升,國內對休閒娛樂及心靈層面的重視度提升,國內飼養寵物的人口逐年增加,對寵物飼料的需求也在成長。國內進口的飼料產品約有4萬噸是寵物飼料(見圖四),寵物飼料的進口仍有成長空間。

(七)寵物飼料發展機會受重視
根據「2005年台灣地區食品消費調查年鑑」資料顯示,2005年台灣地區曾經選購寵物飼料的消費者增加,由2004年的8.8%,增加至12.5%,顯示國內消費者對寵物飼料的需求在增加。相對於一般禽畜養殖的飼料,寵物飼料的附加價值較高,對於朝向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發展的飼料廠商來說,是一種選擇。福壽實業發展高附加價值商品的第一步,也是鎖定高毛利的寵物飼料發展。

二、面臨之挑戰

(一)全球化的衝擊
飼料是內需型的產業,思考產業問題很容易只從台灣的角度看環境的變化。但全球化是趨勢,這一股趨勢衝擊,不論直接影響飼料產業,或透過關連產業如養殖業、大宗物資業或食用油脂業等間接影響,都會讓產業的結構及生態產生具大的衝擊。但未來產業的競爭是無國界,國內禽畜肉品及水產品必須與國際產品差異化,國內養殖產業才能穩健發展,飼料巿場的需求量也才會存在。所以未來產業競爭的格局應擴大為整個供應鏈的競爭,整條供應鏈創造的綜效最大,各環節的廠商才真正具有競爭力。
2004年國內生產配合飼料的工廠有141家,主要的廠商包括有大成長城、卜蜂、統一、中日、台糖、嘉吉、福壽、嘉新、興泰、國興、泰山、福懋及台榮等。目前大成長城及卜蜂等上下游垂直整合經營的廠商,同時掌控整條供應鏈的效率及綜效,面對全球化衝擊,會有較強的反應的能力。


(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質疑
近年狂牛病及禽流感等疫情不斷的爆發,對人類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為有效杜絕危害的發生,降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恐懼,生產履歷的實行有其必要性。最早生產履歷的發展與狂牛病有關,1985年英國發現第一頭有紀錄狂牛病的牛隻,隔年追查出感染來源是養牛飼料,1990年英國政府成立調查委員會,在追蹤調查過程中,延伸出生產履歷記錄的概念。
1996年狂牛病危機再現,歐盟決定把這項機制導入食品。「生產履歷制」就是不論生鮮或加工食品,甚至包括動物飼料與田間製作,舉凡「從農場到餐桌」的所有流程,都必須符合政府頒定的食品安全標準,做到標示清晰和資訊可追蹤的要求。目前法國、歐盟、日本、韓國都有相關法令,建立或試辦生產履歷制度,美國、加拿大的食品回收計畫,也採用生產履歷制度中的食品可追蹤性精神。
順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台灣也將跟進推動「生產履歷制」,逐年架構台灣農產品的安全農業資訊網絡,促成台灣農業永續發展。而生產履歷制度的推動,有機會改變國內飼料的結構,提升商品豬飼料的使用比率,這對於飼料產業的升級、技術層次提升及企業化經營,應有所助益。
飼料添加劑的種類繁多,適當的使用可改善飼料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含藥物的飼料添加劑,過去在禽畜養殖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在生活水準提高,對食品安全愈益重視的今日,這類添加劑已成為阻礙肉品消費的重要原因。為喚回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養殖業者對天然酵素製劑、益生菌、益生、天然微生物抑制劑、中草藥製劑等綠色飼料添加劑等使用,未來會逐漸增加。


(三)提升與創造產業價值
從飼料的價格來看,寵物飼料的附加價值明顯較高,品牌及行銷活動產生的加值效果更為顯著。目前國內飼料業者已有意將飼料產品延伸至寵物飼料來發展,與進口產品共同爭取這塊持續擴大的巿場。但寵物飼料與一般豬隻或雞隻飼料的經營並不相同,業者要在這巿場有發展的空間,需有另外的思考模式及操作手法。

三、發展策略與方向之建議

(一)開發高值化新產品,提升產品價值
市場競爭不激烈,成本加上「利潤」即為價格;競爭激烈,價格即等於成本加上「價值」。未來可以確定的是,國內飼料市場規模有限,在受限的需求市場中,競爭除與企業經營策略相關外,產品的價值創造相當重要。目前高質化的飼料產品,包括:

1.滿足機能性禽畜產品需求的特殊飼料
機能性畜產品可分為營性機能、嗜好性機能及健康性機能三種。若針對某項營養成分之提升,如高維生素E及硒之雞蛋,屬營養性機能。若針對畜產品之口味進行改良,屬嗜好性機能。若可有預防疾病功能者,如高碘蛋、DHA蛋者,則為健康性機能。這些特殊訴求的產品多可藉飼料配方的研發設計來達到預期目的。
2.滿足有機禽畜產品需求之有機飼料
有機產品含蓋的種類相當的廣,目前多集中於有機蔬菜與榖類產品之發展,未來有機雞肉、鴨肉與各式肉品的有機產品應仍有市場,值得飼料廠商研發無殘留的飼料產品。
3.寵物飼料
目前雖有部分廠商從事寵物飼料之生產與外銷,每年仍進口大量的寵物飼料,顯示台灣仍有相當的寵物飼料市場,值得廠商研究與投入。

(二)利用價值網的理念整合供應鏈,創造企業價值
供應鏈管理決定企業獲利價值網是以顧客為核心的價值創造體系,結合了策略思考與供應鏈管理。價值網是互動式的網路關係,顧客是價值網的核心;環繞在顧客外的是企業,控制與顧客間資訊取得、關係維持、客戶服務等關係;最外圈則是供應商。
利用價值網的五項特質(以顧客為中心、系統化協調合作、高靈敏度、快速流動及數位化)來整合飼料產業的供應鏈,供應鏈執行效率、彈性及服務的層次都可以加深。而供應鏈整合與否與企業規模無關,與營運績效有關,國內中小型的飼料廠商更需要藉由供應鏈的整合,將各環節緊密的結合,創造更高更穩定的企業價值。


(三)利用區域佈局開展國內廠商的國際地位
90年代開始,國內飼料業者就已陸續開始進行飼料產業的海外佈局,透過與養殖業垂直整合的模式,將飼料產業的觸角往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新興巿場延伸。透過點、線、面的階段性佈局,讓國內的飼料業者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開發新巿場成為國內業者永續經營的一種行動。統一企業是國內首先將觸角延伸至印度這個新興巿場的飼料業者,2005年與印度第四大水產飼料廠Godrej合作,共同組成跨國聯合技術團隊,進軍印度水產市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