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9

鰻魚養殖要點

第五章 鰻魚養殖要點 黃世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鹿港分所

一、前言

本文以臺灣地區養殖的白鰻(Anguilla japonica)為主,歐洲鰻(A. anguilla)或美洲鰻(A. rostrata)的養殖法,可以依照白鰻養殖法,惟須慎選歐洲鰻或美洲鰻的鰻線捕撈地。本文所述的鰻魚養殖法係以野外泥土池為主。
白鰻屬於溫水性魚類,最適合生長的水溫為20。c-30。c,水溫15。c以下或超過30。c都會影響白鰻的活力,基本的水質條件包括pH7.0-8.0,DO(溶氧量)7ppm以上,亞硝酸0.05ppm、氨0.5ppm、硫化氫0.1ppm以下。

二、池塘整理及消毒:

鰻魚養殖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多次的換池及池魚搬移,養殖全程包括鰻線馴養池、小鰻養殖池、中鰻養殖池、成鰻養成池、種鰻蓄養池等,為求養殖順利、避免池塘過量負荷或有機物大量堆積、池塘老化、防止病原累積、便利做水、減少病害發生率及病害發生後的嚴重性、提高活存率、增進養殖鰻健康及成長速度、有效降低養殖成本、增進養殖業者的休閒活力及情緒等,都需要先打好基礎,作好地塘的整理工作。

主要的池塘整理工作包括:
1.清除污泥:徹底挖除堆積於池塘底部的污泥並清洗池塘底部。
2.消毒:消毒的目的在於殺死有害的病害原如寄生蟲、寄生蟲卵、黴菌、黴 菌孢子及細菌等,須要採取適當的方式,避免消毒不完全或對養殖物造成 不必要的傷害。使用漂白水(100ppm)消毒池塘,並將池壁角落及隙縫以 漂白水等噴灑完全。亦可使用生石灰消毒池塘(每分地/60-70公斤),但 也需要使用漂白水消毒池壁及隙縫。
3.曝曬:池塘曝曬的時間最好在3-4星期之間,至少也須要1-2星期,才能達 到一定的效果,徹底曬乾池塘,使病原失去其生長及繁殖的環境因子,日 光中強烈的紫外線,可以有效殺滅存在於池底及池壁隙縫中之病原體。秋 、冬之際及初春時節嚴寒而強烈的季風,也可以有效殺死大量的病原體, 並且強烈的季風挾帶充沛的氧氣,能加速有機物氧化分解的速度。池塘曝 曬乾燥後,有機物氧化分解成無機物,此無機營養鹽經注水後,可以直接 供給植物性浮游生物利用,所以注水後藻類迅速繁殖生長,水色很快變綠 達到做水的目的。

三、鰻線馴養

馴養池須要作好鞏固的工作,四周可以佈置細網以防止白鷺鷥、夜鷺等鳥類、鼠類或其它動物等入侵,鳥類侵入不但會捕食大量鰻線,也會攜帶病原,放養前即須先行做水,平時亦需做好水色及水質管理,惟有做好基礎的養殖管理及事前各項措施,才是養殖成功的保證。
以1公頃放養10-12萬尾鰻線為例,馴養池塘約300坪左右,細網從中間隔開(馴養約20-30天鰻線己完成馴餌時可將細網取走),背風面設置面積約4-6 坪的餌料場,每公斤鰻線約5000-6000尾,鰻線食性屬肉食性,喜食動物性生物,鰻魚的習性喜好在夜間或黑暗中進行索餌活動,馴餌可以採用絲蚯蚓、蛋、牡蠣肉、飛魚卵或其它誘引物質,剛引進池塘時,為求鰻線能迅速適應環境,給餌場四周宜遮暗,採魚苗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特性,用40W燈炮聚集魚群,並接進水管滴水,鰻線就會集中在給餌場,並群聚活動,開始誘餌時餌料籃須沉至底部,待鰻線聚集後再由底部逐漸往上提高,直到餌料籃底部距離水面約20-30公分為止,以餵食絲蚯蚓為例,絲蚯蚓營養價值高,含水份量很高,鰻線容易消化,鰻線進食量可以高達體重30%以上,可以讓白身(透明)鰻線快速成長,但因絲蚯蚓含水份量很高,完全以絲蚯蚓餵飼很快就無法供給鰻線成長所需營養,所以飼料轉換宜早日進行,人工配合飼料具有營養成分高含水分少等特性,愈早轉換,鰻線成長愈均勻成長愈快。鰻線餵食絲蚯蚓1-2星期後,就須進行食物轉換,即生餌配合粉狀人工配合飼料調製投與,生餌量逐日漸少而粉狀人工配合飼料則逐日增加,1-2星期後即可完全以粉狀人工配合餌料投與,鰻線飼料供應餌料以1-1.5小時吃完為原則。白身鰻線約6000尾/公斤,經7-10天可長成3000尾/公斤,亦即養殖20-30天體重己經可以達到1000尾/公斤,養殖40-60天體重可達700-800尾/公斤,養殖 60-80天快速長成的幼鰻己經可以達到500尾/公斤。當體重超過500尾/公斤,即可準備篩選較大者放養至小鰻池,較小者仍然飼養於原池塘。此階段以絲蚯蚓飼養,由於絲蚯蚓含水量高消化容易,鰻線每天進食量可以高達體重之 30%,轉換成人工配合飼料後,投與飼料時體型為3000-1000尾/公斤可投放體重之10%,體型為1000-500尾/公斤可投放體重之8%,惟需配合健康、氣候、及水質等外在狀況投與。
鰻線如以絲蚯蚓馴餌時,由於絲蚯蚓係從富含有機物的下排水道或水溝中取得,消化道或體表沾粘的病原蟲及病原菌種類及數量均多,為求鰻線養殖順利成功,絲蚯蚓買進後需要適當的沖水,水量深度需要將絲蚯蚓全部蓋住,絲蚯蚓有聚集成團的特性,沖水蓄養時需要隨時擾動,讓全數絲蚯蚓均可沖水,否則底部中間部份會形成局部死亡,反而讓病原有大量增殖的機會,沖水的時間可以設定為8-12小時,當蚯蚓消化道內食物及糞便等排泄乾淨(亦即絲蚯蚓整體變均勻的紅色),即可餵食鰻線。鰻線餵食絲蚯蚓容易罹患多種疾病,寄生蟲疾病包括車輪蟲、舌杯蟲、指環蟲擬指環蟲、三代蟲、粘液孢子蟲等,細菌性疾病則以愛德華氏病及爛尾病最常見也最嚴重。其次如赤鰭病、孤菌病、或卡他性腸炎等。所以宜及早轉換人工配合飼料,轉換飼料時以粉狀人工配合飼合飼料為宜。鰻線餵食人工配合飼料,宜添加優質魚油、維生素B群、免疫力增強劑等增進抵抗力及成長促進因子。

四、幼鰻馴養、換池、大小篩選

幼鰻池作好池塘整理工作,注水後管理好水質做好水色,篩選體重為500尾/ 公斤放養,篩選放養後需要先以優碘或四級胺類處理,避免捕撈後魚體傷害而遭受細菌、寄生蟲、或水黴菌攻擊。放養500尾/公斤幼鰻,飼養1.5個月後體重即可達到300尾/公斤,篩選分養,再繼續養殖1.5個月,體重可達 100-150尾/公斤。如果池塘的數是足夠,最好每隔1-1.5個月即作大小篩選及分養,亦即500尾/公斤→300尾/公斤→100尾/公斤等每階段均需作一次大小篩選及分養。以粉狀飼料加水調製投與,如需以浮狀飼料投飼時也可開始訓練,每日以投餌一次為原則,投餌量的設定為500-300尾/公斤為體重之5% ,300-100尾/公斤為體重之3%,飼料中可以酌量添加維生素B群、魚油、多醣體等物質,投餌次數不可過於頻繁,否則反而容易罹消化不良或感染其它細菌性腸炎,投餌並須配合池魚健康、氣候、水質狀況等作適當調整,如果 2-3月引進鰻線,幼鰻飼養時機約為4-8月間,水溫氣溫均高,鰻魚進入快速成長期,也是疾病的傳染期,此時養殖管理尤需注意大小篩選、分養、及池塘整理等工作。適當時機的篩選及分養,具有下述優點:
1.大小篩選的同時作好池塘整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清除池塘中有機物及淤泥 ,同時將累積於池的病原清除,再經曝曬後,即可再重新創造良好的池塘 環境。
2.將大型魚篩選分養,其它小型魚可以得到較大的空間及食物,可以減少食 物、空間、及其它生存競爭,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3.經常的處理池塘包括清池、換池、及池塘整理等工作,可以更容易地作好 養殖管理、水質管理、藻類水色的控制等工作。 4.減少病害發生率及減輕病害發生後的嚴重性。
此階段投餌必須配合池魚健康、攝食活力、氣候(氣溫氣壓)變化、藻類水色變化、及水質狀況等作適當調整。在4-10月間由於水溫氣溫均高、生物繁殖成長均很快速、池中含豐富的有機物、及其它可供微生物增殖及生長的營養等,動物性微生物即會大量增殖,如寄生蟲大量增殖時即會造成嚴重寄生蟲感染症,但如病原性細菌大量增殖時則會造成各種細菌性感染症。此外,應注意爛鰓病及氣泡病。
幼鰻餵食人工配合飼料,宜添加優質魚油、維生素B群、免疫力增強劑等增進抵抗力及成長促進因子。

五、中鰻馴養、換池、大小篩選

中鰻池必須先作好池塘整理工作,注水後管理好水質及做好水色後,準備放養 100尾/公斤中鰻,繼續進行養殖飼養,這個階段中鰻魚成長快速,所以進食量及進食活力均佳,投餌量須配合池魚健康、攝食活力、氣候(氣溫、氣壓)變化、藻類水色變化、及水質狀況等作適當調整,每日以投餵一次為原則,投餌量以不超過體重2%為原則,飼料中酌量添加維生素B群、魚油、多醣體等物質,投餌量可以因外界變化或魚體狀況等酌量減少,不宜因攝食活力增力而增加投餌量,否則往往因不適當投餌造成鰻魚罹患腸炎型細菌性疾病,導致大量損失。100尾/公斤中鰻養殖經1-1.5個月,體重可達50尾/公斤,宜將大型魚篩選分養至成鰻養殖池。

六、成鰻養殖管理

作好池塘整理工作,注水後管理好水質作好水色後,準備放養50尾/公斤中鰻,繼續進行養殖飼養,投餌量須配合池魚健康、攝食活力、氣候(氣溫、氣壓)變化、藻類水色變化、及水質狀況等作適當調整,每日以投餵一次為原則,投餌量以不超過體重1.5%為原則,飼料中酌量添加維生素B群、魚油、多醣體等成長促進物質。養殖經3個月即可達到上市的體型5-8尾/公斤。至於超過5-8尾/ 公斤體型之鰻魚,投餌量以不超過體重之1%為原則。

七、再次的叮囑:

鰻魚養殖的要訣包括下列各項
1. 甚選良好的養殖場地。
2. 完善的池塘整理。
3. 甚選人工配合飼料,添加適宜的添加物。
4. 適時的進行大小篩選及分養。
5. 良性藻類的培養、水色控制、及水質管理。
6. 適當投餌量的控制。
7. 良好而勤快的養殖管理,隨時觀察注意池鰻的行為及活力。
8. 病害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原則,對症下藥為基本方法,注意停藥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