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9

白蝦養殖與管理方式

一、白蝦在臺灣養殖情形

1.1985由農委會引入,分配三地飼養。由於當時草蝦正好養與其他理由,故無繼續飼養推廣。

2.1995因草蝦難養,故由業者進口並在南部少量飼養,存活率約在6~7成;1996年存活率降到5成左右;1997年存活率更低,在七股地區約2~3成。

3.1998在"風調雨順"無颱風來襲,因養殖技術進步,存活率在6~8成,且2個月後即達50~60尾斤,故掀起養殖熱潮,產量達萬頓。

4.1998冬季到1999年2月,因颱風及氣溫下降,再加上有些種苗不佳,此期存活率不超過2成。

5.1999年春,因大量生產蝦苗,苗價每尾從6角→3角→1.3角→1角逐漸下跌,前途值得注意。

二、白蝦對水質的需求

(1)水溫

23~32℃都可養殖,但最適溫為18~30℃,18℃攝食停頓,9℃死亡。

(2)鹽度

在5~40都可養殖,但最適鹽度為10~25,若慢慢減少可耐1~2鹽度。

(3)pH

在8.0±0.3最佳,若pH低於7.0即受影響。

(4)溶氧

在4ppm以上,勿低於2ppm。

(5)化學需氧量

在5~30ppm之間。

(6)透明度

35±5公分。

(7)水色

綠色或紅棕色。

(8)營養鹽

磷酸鹽 0.1~0.3 mg/L

矽酸鹽 2.0 gm/L

氨態氮 在0.4ml/L以下

氮磷比 較大者可產矽藻

(9)異營菌

103-4 Cfu/ml

三、養殖管理

1.選購優良或有認證的蝦苗,最好自然交配生產者並防止其他蝦種混入。

2.放養密度每公頃40~150萬尾。

3.水深最好維持1.5~2.0米,底部有10公分泥土。

4.水車每公頃最好20HP以上。

5.一般蝦池換水每日10~30%,產量為6~10噸。若每日換水60~100%,產量為17~20公噸。若每日換水7倍,可達50~100公噸。

6.每日餵飼2~4次,晚上吃70~80%,白天20~30%,而晚上8點時可吃50%。

7.餵草蝦料即可,一天四次者比一天二次餵飼者其成長快1.6~1.8倍。

8.FCR約在0.85~1.6之間,視密度、養殖期大小而定。

9.攝食時間控制在1~1.5小時。10克重時每日投餵6.4%,15克時4.6%,20克以上時3.2%。

10.白蝦成長在2個月平均夏天可達9~12克,冬天8~10克,3個月約可達15~18克,成長速度每週2克。

11.台灣白蝦最高產量為每公頃15公頓,藍蝦約20公噸。

四、美洲蝦(白蝦)之疾病

白蝦疾病之研究較草蝦者更為進步,尤其是病毒方面。表一為主要的白蝦疾病,目前以病毒性疾病最為嚴重,其中IHHNV,白斑症及桃拉病毒症為害最大。去年細菌性的NHP亦使美國德州的白蝦蒙受損失。















表一 美洲對蝦的主要疾病

Viral diseases Bacterial and fungal Other disease
Taura syndrome virus

IHHNV


BP group


White spot group


Yellow head virus


HPV?


PEO III?


LOVV?


RPS?

Vibriosis:

-'Sindrome Gaviota'


-hatchery vibriosis


-luminescent vibrio


-shell disease


NHP bacterium


Larval mycosis


Fusariosis

Epicommensals:

-Leucothrix mucor


-peritrich protozoans


Gregarines


Microsporidians


Nutritional imbalances


Toxic syndromes


Environmental syndromes


Zoea II syndrome



五、池蝦健康與蝦池環境判定法

從近年來蝦類難養與一些碩果僅存的成功經驗,得知正確、精緻且適時應變的小心管理,仍為養蝦成功的不二法則。以往傳統式的養蝦方式或是因為蝦價高漲而貿然投入的運氣養蝦法,其能養蝦成功且有利的機會,已然減至最低。所謂優良的管理方式,即是在瞭解蝦池的環境與池蝦的健康後,所採取的一些正常或應急的有效措施,以維持養殖蝦類繼續成長的最低需求。因此瞭解池蝦的健康與蝦池的環境應為其後續管理的重心與依據。茲將其判定法分述如下,在各項的前面標有○記號者,表示其有良好的健康度或穩定的環境,有助於蝦類的成長,反之標有×記號者,係為不良的池蝦與蝦池,應及早尋求對策,否則必定損失不貸。至於標有△記號者,則視其他情況而定,較為複雜。此部份可參考養魚世界1998年3月份之報告。

六、蝦池管理的新觀念與木桶效應

(1)白蝦之遺傳改良(選種)

包括成熟、產卵、抗病力及成長的促進,已有不錯的成果。

(2)環境、魚體與病害間的交互作用的正確理論。

(3)蝦池管理的木桶之各木片的效應。

養魚世界(p.66~68)-陳弘成、八十八年三期

鰻魚養殖要點

第五章 鰻魚養殖要點 黃世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鹿港分所

一、前言

本文以臺灣地區養殖的白鰻(Anguilla japonica)為主,歐洲鰻(A. anguilla)或美洲鰻(A. rostrata)的養殖法,可以依照白鰻養殖法,惟須慎選歐洲鰻或美洲鰻的鰻線捕撈地。本文所述的鰻魚養殖法係以野外泥土池為主。
白鰻屬於溫水性魚類,最適合生長的水溫為20。c-30。c,水溫15。c以下或超過30。c都會影響白鰻的活力,基本的水質條件包括pH7.0-8.0,DO(溶氧量)7ppm以上,亞硝酸0.05ppm、氨0.5ppm、硫化氫0.1ppm以下。

二、池塘整理及消毒:

鰻魚養殖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多次的換池及池魚搬移,養殖全程包括鰻線馴養池、小鰻養殖池、中鰻養殖池、成鰻養成池、種鰻蓄養池等,為求養殖順利、避免池塘過量負荷或有機物大量堆積、池塘老化、防止病原累積、便利做水、減少病害發生率及病害發生後的嚴重性、提高活存率、增進養殖鰻健康及成長速度、有效降低養殖成本、增進養殖業者的休閒活力及情緒等,都需要先打好基礎,作好地塘的整理工作。

主要的池塘整理工作包括:
1.清除污泥:徹底挖除堆積於池塘底部的污泥並清洗池塘底部。
2.消毒:消毒的目的在於殺死有害的病害原如寄生蟲、寄生蟲卵、黴菌、黴 菌孢子及細菌等,須要採取適當的方式,避免消毒不完全或對養殖物造成 不必要的傷害。使用漂白水(100ppm)消毒池塘,並將池壁角落及隙縫以 漂白水等噴灑完全。亦可使用生石灰消毒池塘(每分地/60-70公斤),但 也需要使用漂白水消毒池壁及隙縫。
3.曝曬:池塘曝曬的時間最好在3-4星期之間,至少也須要1-2星期,才能達 到一定的效果,徹底曬乾池塘,使病原失去其生長及繁殖的環境因子,日 光中強烈的紫外線,可以有效殺滅存在於池底及池壁隙縫中之病原體。秋 、冬之際及初春時節嚴寒而強烈的季風,也可以有效殺死大量的病原體, 並且強烈的季風挾帶充沛的氧氣,能加速有機物氧化分解的速度。池塘曝 曬乾燥後,有機物氧化分解成無機物,此無機營養鹽經注水後,可以直接 供給植物性浮游生物利用,所以注水後藻類迅速繁殖生長,水色很快變綠 達到做水的目的。

三、鰻線馴養

馴養池須要作好鞏固的工作,四周可以佈置細網以防止白鷺鷥、夜鷺等鳥類、鼠類或其它動物等入侵,鳥類侵入不但會捕食大量鰻線,也會攜帶病原,放養前即須先行做水,平時亦需做好水色及水質管理,惟有做好基礎的養殖管理及事前各項措施,才是養殖成功的保證。
以1公頃放養10-12萬尾鰻線為例,馴養池塘約300坪左右,細網從中間隔開(馴養約20-30天鰻線己完成馴餌時可將細網取走),背風面設置面積約4-6 坪的餌料場,每公斤鰻線約5000-6000尾,鰻線食性屬肉食性,喜食動物性生物,鰻魚的習性喜好在夜間或黑暗中進行索餌活動,馴餌可以採用絲蚯蚓、蛋、牡蠣肉、飛魚卵或其它誘引物質,剛引進池塘時,為求鰻線能迅速適應環境,給餌場四周宜遮暗,採魚苗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特性,用40W燈炮聚集魚群,並接進水管滴水,鰻線就會集中在給餌場,並群聚活動,開始誘餌時餌料籃須沉至底部,待鰻線聚集後再由底部逐漸往上提高,直到餌料籃底部距離水面約20-30公分為止,以餵食絲蚯蚓為例,絲蚯蚓營養價值高,含水份量很高,鰻線容易消化,鰻線進食量可以高達體重30%以上,可以讓白身(透明)鰻線快速成長,但因絲蚯蚓含水份量很高,完全以絲蚯蚓餵飼很快就無法供給鰻線成長所需營養,所以飼料轉換宜早日進行,人工配合飼料具有營養成分高含水分少等特性,愈早轉換,鰻線成長愈均勻成長愈快。鰻線餵食絲蚯蚓1-2星期後,就須進行食物轉換,即生餌配合粉狀人工配合飼料調製投與,生餌量逐日漸少而粉狀人工配合飼料則逐日增加,1-2星期後即可完全以粉狀人工配合餌料投與,鰻線飼料供應餌料以1-1.5小時吃完為原則。白身鰻線約6000尾/公斤,經7-10天可長成3000尾/公斤,亦即養殖20-30天體重己經可以達到1000尾/公斤,養殖40-60天體重可達700-800尾/公斤,養殖 60-80天快速長成的幼鰻己經可以達到500尾/公斤。當體重超過500尾/公斤,即可準備篩選較大者放養至小鰻池,較小者仍然飼養於原池塘。此階段以絲蚯蚓飼養,由於絲蚯蚓含水量高消化容易,鰻線每天進食量可以高達體重之 30%,轉換成人工配合飼料後,投與飼料時體型為3000-1000尾/公斤可投放體重之10%,體型為1000-500尾/公斤可投放體重之8%,惟需配合健康、氣候、及水質等外在狀況投與。
鰻線如以絲蚯蚓馴餌時,由於絲蚯蚓係從富含有機物的下排水道或水溝中取得,消化道或體表沾粘的病原蟲及病原菌種類及數量均多,為求鰻線養殖順利成功,絲蚯蚓買進後需要適當的沖水,水量深度需要將絲蚯蚓全部蓋住,絲蚯蚓有聚集成團的特性,沖水蓄養時需要隨時擾動,讓全數絲蚯蚓均可沖水,否則底部中間部份會形成局部死亡,反而讓病原有大量增殖的機會,沖水的時間可以設定為8-12小時,當蚯蚓消化道內食物及糞便等排泄乾淨(亦即絲蚯蚓整體變均勻的紅色),即可餵食鰻線。鰻線餵食絲蚯蚓容易罹患多種疾病,寄生蟲疾病包括車輪蟲、舌杯蟲、指環蟲擬指環蟲、三代蟲、粘液孢子蟲等,細菌性疾病則以愛德華氏病及爛尾病最常見也最嚴重。其次如赤鰭病、孤菌病、或卡他性腸炎等。所以宜及早轉換人工配合飼料,轉換飼料時以粉狀人工配合飼合飼料為宜。鰻線餵食人工配合飼料,宜添加優質魚油、維生素B群、免疫力增強劑等增進抵抗力及成長促進因子。

四、幼鰻馴養、換池、大小篩選

幼鰻池作好池塘整理工作,注水後管理好水質做好水色,篩選體重為500尾/ 公斤放養,篩選放養後需要先以優碘或四級胺類處理,避免捕撈後魚體傷害而遭受細菌、寄生蟲、或水黴菌攻擊。放養500尾/公斤幼鰻,飼養1.5個月後體重即可達到300尾/公斤,篩選分養,再繼續養殖1.5個月,體重可達 100-150尾/公斤。如果池塘的數是足夠,最好每隔1-1.5個月即作大小篩選及分養,亦即500尾/公斤→300尾/公斤→100尾/公斤等每階段均需作一次大小篩選及分養。以粉狀飼料加水調製投與,如需以浮狀飼料投飼時也可開始訓練,每日以投餌一次為原則,投餌量的設定為500-300尾/公斤為體重之5% ,300-100尾/公斤為體重之3%,飼料中可以酌量添加維生素B群、魚油、多醣體等物質,投餌次數不可過於頻繁,否則反而容易罹消化不良或感染其它細菌性腸炎,投餌並須配合池魚健康、氣候、水質狀況等作適當調整,如果 2-3月引進鰻線,幼鰻飼養時機約為4-8月間,水溫氣溫均高,鰻魚進入快速成長期,也是疾病的傳染期,此時養殖管理尤需注意大小篩選、分養、及池塘整理等工作。適當時機的篩選及分養,具有下述優點:
1.大小篩選的同時作好池塘整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清除池塘中有機物及淤泥 ,同時將累積於池的病原清除,再經曝曬後,即可再重新創造良好的池塘 環境。
2.將大型魚篩選分養,其它小型魚可以得到較大的空間及食物,可以減少食 物、空間、及其它生存競爭,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3.經常的處理池塘包括清池、換池、及池塘整理等工作,可以更容易地作好 養殖管理、水質管理、藻類水色的控制等工作。 4.減少病害發生率及減輕病害發生後的嚴重性。
此階段投餌必須配合池魚健康、攝食活力、氣候(氣溫氣壓)變化、藻類水色變化、及水質狀況等作適當調整。在4-10月間由於水溫氣溫均高、生物繁殖成長均很快速、池中含豐富的有機物、及其它可供微生物增殖及生長的營養等,動物性微生物即會大量增殖,如寄生蟲大量增殖時即會造成嚴重寄生蟲感染症,但如病原性細菌大量增殖時則會造成各種細菌性感染症。此外,應注意爛鰓病及氣泡病。
幼鰻餵食人工配合飼料,宜添加優質魚油、維生素B群、免疫力增強劑等增進抵抗力及成長促進因子。

五、中鰻馴養、換池、大小篩選

中鰻池必須先作好池塘整理工作,注水後管理好水質及做好水色後,準備放養 100尾/公斤中鰻,繼續進行養殖飼養,這個階段中鰻魚成長快速,所以進食量及進食活力均佳,投餌量須配合池魚健康、攝食活力、氣候(氣溫、氣壓)變化、藻類水色變化、及水質狀況等作適當調整,每日以投餵一次為原則,投餌量以不超過體重2%為原則,飼料中酌量添加維生素B群、魚油、多醣體等物質,投餌量可以因外界變化或魚體狀況等酌量減少,不宜因攝食活力增力而增加投餌量,否則往往因不適當投餌造成鰻魚罹患腸炎型細菌性疾病,導致大量損失。100尾/公斤中鰻養殖經1-1.5個月,體重可達50尾/公斤,宜將大型魚篩選分養至成鰻養殖池。

六、成鰻養殖管理

作好池塘整理工作,注水後管理好水質作好水色後,準備放養50尾/公斤中鰻,繼續進行養殖飼養,投餌量須配合池魚健康、攝食活力、氣候(氣溫、氣壓)變化、藻類水色變化、及水質狀況等作適當調整,每日以投餵一次為原則,投餌量以不超過體重1.5%為原則,飼料中酌量添加維生素B群、魚油、多醣體等成長促進物質。養殖經3個月即可達到上市的體型5-8尾/公斤。至於超過5-8尾/ 公斤體型之鰻魚,投餌量以不超過體重之1%為原則。

七、再次的叮囑:

鰻魚養殖的要訣包括下列各項
1. 甚選良好的養殖場地。
2. 完善的池塘整理。
3. 甚選人工配合飼料,添加適宜的添加物。
4. 適時的進行大小篩選及分養。
5. 良性藻類的培養、水色控制、及水質管理。
6. 適當投餌量的控制。
7. 良好而勤快的養殖管理,隨時觀察注意池鰻的行為及活力。
8. 病害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原則,對症下藥為基本方法,注意停藥期。

淡水長臂大蝦養殖要點 鄭文騰

淡水長臂大蝦養殖要點 鄭文騰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水產養殖系

一、前言

淡水長臂大蝦在1970年7月由服務於聯合國糧農組織之林紹文博士引進,並由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於翌年10月人工繁殖成功,隨即開始推廣養殖而成為臺灣重要養殖蝦種。1980年代末期海水養殖蝦類陸續病變,都會區釣蝦業興起,刺激淡水長臂大蝦的養殖風潮。

二、淡水長臂大蝦之生態習性

淡水長臂大蝦可生長於淡水及半淡鹹水域,然其幼生(Zoea期和Post larval期)必須於半淡鹹水中才能生長活存。在自然條件下,攝食各類的昆蟲及其幼生、小貝類、甲殼類、魚肉或內臟的碎片、穀類或各種植物的種子、水果、水生植物的莖或葉等。淡水長臂大蝦棲生的鹽度可從0至25%,水溫為14至35℃皆可生存,但最適成長的水溫為29-31℃,pH為7.0-8.5。

三、淡水長臂大蝦養成

1.池塘及設備
淡水長臂大蝦因殘食性及地域性強,宜多次分養以提高養成活存率。因此,養殖蝦池可分為蝦苗池、中蝦池、及大蝦池三種,各種池塘面積可依經營面積加以分配,一般蝦苗池0.2公頃左右,中蝦池0.3公頃、成蝦池0.4-0.5公頃為宜。養殖水源須不受污染者為佳,水深為1-1.5公尺為宜。每0.2公頃裝一部一馬力水車維持供氧。
2.放養前的準備
舊池每年須清池一次為佳,清池、曬池後施放石灰加速有機物質分解及消毒,整地後再施石灰進行消毒,石灰使用量為每分地 20-40公斤,有機物累積較多之池塘須酌量增加施放量;新池用量可減少,並於施放後數天內施基肥以增加注水後池中之營養鹽,基肥需經完全醱酵後才能放養蝦苗。
3.蝦苗的選擇與放養
目前臺灣蝦苗的來源可分為進口苗及在地苗。蝦苗之放養季節大部分集中在秋季中秋節前後及初春時節。蝦苗繁殖業者為加速蝦苗變態,降低生產成本往往加高繁殖水溫(33℃以上),致使蝦苗大小相當一致,但健康狀況卻不佳,且易受鏈球菌感染罹患肌肉白濁壞死症。因此,須避免放養高水溫繁殖之蝦苗,且選擇蝦苗時須以黑色水瓢檢視蝦苗體節肌肉是否有白濁現象。蝦苗放養池於注滿水後以水車攪動二天即可放養蝦苗,避免藻水過濃時放養蝦苗,高溫期蝦苗宜在清早放養為宜。蝦苗放養密度每分地約10-20萬尾,可依分養期之長短,適度的增減。蝦苗放養後應盡速做水使浮游藻類繁生以穩定池水。
4.給餌:
蝦苗可餵予蒸蛋、零號之草蝦配合飼料或魚漿,此時若池水營養鹽不足則可過量投餌或投餵魚漿,讓殘餌或魚漿分解做為肥料培養浮游藻類。蝦苗給餌次數以少量多次為原則,高水溫期每天可投餵四次,每天之投餌量為蝦體重之10-15%;中、大蝦每天投餵三次(清早、下午4-5時及夜間9-10時),投餌量為蝦體重的2-3%,冬季低水溫期每天則投餵兩次(早上及傍晚)。淡水長臂大蝦於低氣壓、低水溫期或脫殼期攝食量會明顯降低,故每天需以傘網偵測攝食狀況,以便增減飼料投餵量,傘網中飼料之投餵量約為其他投餵區之2倍量,並須在1小時內攝食完畢為準。有機物質過多之老化養殖池,容易造成蝦類的黑殼病、黑鰓病、鐘型蟲附生,此時宜增加石灰施放次數及適度使用活菌劑,以加速有機物之分解並適度的換水。此類疾病死亡率不高,只要底質及水質處理好,病蝦經脫殼後即可痊癒。飼料品質好壞不但影響生產量、蝦子之免疫抗病能力,甚至影響蝦子之肉質風味,餵食品質較差之飼料,淡水長臂大蝦出現軟殼性肌肉白化症,此等蝦子死亡率高,肉質鬆軟無甘甜味。
5.分養:
淡水長臂大蝦殘食性及地域性強,同批蝦苗成長會有明顯參差不齊的現象,因此,大小不同體型之蝦宜進行分養。分養不但可以去除蝦的地域性,防止大小殘食,提高活存率,且因大小分開增加小蝦之攝餌機會而加速成長。蝦苗在幼蝦池中長至3-4公克的寸蝦體型即以2-3分網目之拖網篩選分養於中蝦池,其密度為每分地放養5-10萬尾寸蝦,寸蝦長至6-10公克大小之中蝦體型再以4-5分網目之拖網篩選分養於大蝦池,每分地放養2-3萬尾中蝦。待中蝦長至15-20尾/台斤(30-40公克/尾以上)即以6分網目之拖網間捕篩選脫殼間期之蝦出售,出售蝦須將雌雄分開,體型碩大銷往釣蝦場者稱之為「大蝦」價格較高,而體型較小之母蝦稱之為「菜蝦」價格較低。分養或間捕收成時應避開大量脫殼期(一般為農曆之初一或十五左右)。一般蝦苗養至寸蝦及寸蝦養至中蝦之活存率皆超過90%,而中蝦養成至大蝦之活存率則僅30-40%,甚至更低,若出售體型越大則活存率越低,可見淡水長臂大蝦殘食最強階段發生在中蝦至大蝦養成階段。
6.池塘管理
蝦子放養後4週左右常因水中營養鹽供應不足,浮游藻類大量死亡或大量動物性浮游生物繁生將浮游藻類攝食殆盡,致使水中有毒含氮廢物濃度增加,夜間溶氧不足,造成養殖蝦類浮頭甚至泛池。
蝦池淡水長臂大蝦養殖池水以淺綠色或淺褐色,且透明度在20-30公分為佳。若水色漸退應查明是動物性浮游生物增生或是水中營養鹽不足,若為營養鹽不足則需施肥。若池水藻類過濃則需多加換水,以沖淡藻水,若藻類濃度無法降低,則須適度施藥(硫酸銅、BKC)殺除藻類。若藻水退去是因為水蚤引起的切忌以有機磷類之藥物殺除,因為蝦子對有機磷類亦相當敏感,此時應加強供氧,並於清晨排除含浮游水蚤之表面水,或以人工方式撈除。
夏季適時的注、排水及遮陰,防止淡水長臂大蝦養殖池水溫上升、藻類過多pH上升與氨及亞硝酸濃度上升是預防細菌性肌肉白濁壞死症爆發的有效方法。臺灣冬季氣溫下降,寒流來襲時水溫可降至致死溫度以下,故當寒流來襲時應加高水深或注入地下水以提高水溫。
冬季蝦池浮游藻類大量減少,中、大蝦因具有較強之擾動池底能力,所以絲藻不易繁生,但蝦苗池因蝦苗擾動池底能力弱,往往絲藻會大量生長。因此,蝦苗放養後須盡速做水增加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以防池底絲藻繁生。蝦苗池絲藻繁生只要不覆蓋整個池面影響投餌,對於蝦苗之養成妨礙不大,有時還可提高水溫,增加蝦苗棲息場所提高活存率。
淡水長臂大蝦養殖主要之敵害為白鷺與夜鷺,其次為大型肉食性魚類入侵,如鰻魚、鯰魚等。因此養殖池周圍如有肉食性魚類養殖池時需別注意肉食性魚類,經由白鷺與夜鷺攜帶入侵。

四、結論

淡水長臂大蝦雖非本地蝦種,但在產、官、學界的努力下,其單位面積之生產量與養殖技術皆足以傲視全球,為能使產業永續經營發展,在育種選擇技術上仍需業者與研究機構繼續努力。

2008-04-23

96年漁業年報

96年漁業年報
產量排名:
1. 72581 吳郭魚
2. 56137 虱目魚
3. 23838 鰻魚
4. 10361 白蝦
5. 9878 泰國蝦
6. 9500 石斑魚
7. 2914 海鱺
8. 2065 鱉
9. 1157 沙蝦
10. 865 草蝦
11. 639 九孔
12. 200 斑節蝦

產值排名
1. 7319301 鰻魚
2. 3552232 泰國蝦
3. 2426331 吳郭魚
4. 1952986 虱目魚
5. 1886294 白蝦
6. 1729676 石斑魚
7. 599419 海鱺
8. 410177 鱉
9. 321208 九孔
10. 228180 草蝦
11. 159431 沙蝦
12. 57421 斑節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