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5

九孔疾病預防

一、成貝養殖方面
  為杜絕病原擴散,避免再造成損失,相關單位建議業者暫時停養,待疫情消失再行放養外,並積極加強下列防疫措施:
(1)潮間帶養殖
  1.九孔遭受感染致死之養殖池,於清理完畢後,可採乾池曝曬法或噴灑生石灰(每一百坪使用20包)後,曝曬一段時日或以5ppm漂白水浸泡。
  2.未遭病害之養殖池,以漂白水0.2~0.3ppm浸泡1小時,連續兩次,或碘0.2~0.5ppm浸泡,以預防感染。養殖用器具則可用漂白水120ppm消毒。
  3.嚴防潛水人員(捕售業者)進入養殖場或遭受感染之九孔被帶入養殖場內蓄養。
  4.龍鬚菜先以50ppm漂白水浸泡消毒後,再行投餵。
(2)池中立體式養殖
  1.未遭病害之養殖池,以漂白水0.2~0.3ppm浸泡1小時,連續兩次,或碘0.2~0.5ppm浸泡,以預防感染。養殖用器具則可用漂白水120ppm消毒。
  2.龍鬚菜先以50ppm漂白水浸泡消毒後,再行投餵。
  3.視環境條件,部分可採用循環水養殖,以杜絕病原,穩定水質。養殖用水循環處理包括UV殺菌處理、蛋白質除沫、生物膜處理、滴流生物過濾等步驟,採制式化設計,每一養殖池換水量以每1~2小時交換一次為準,同時,需加強養殖管理。

二、種苗培育方面
(1)種苗培育之防疫措施
  1.降低著苗密度,控制在每浪板約500粒以下,並增加浪板間隔,使藻類有更充足的光合作用。
  2.添加營養鹽以豐育藻類。
  3.養殖用水先經過濾並以UV殺菌處理後,再用於受精卵之洗卵及孵化。
  4.建議使用2年齡以上之種貝。
  5.種苗下板時先以5ppm漂白水浸泡30分鐘後,再置入池中。
  6.養殖用器具可用120ppm漂白水消毒。
  7.採用循環水養殖方式培育種苗。
(2)培育無病原種貝供應業者
  臺灣東北角地區養殖成貝的大量死亡,雖已影響今年人工繁殖用種貝的供應,但建議業者不宜由大陸進口成貝,以免感染病害。目前水產試驗所與漁業署正積極輔導國內養殖九孔未受病害侵襲之地區,包括澎湖、臺南四草、高雄永安、苗栗以及金門等之業者大量培育種貝,以供應國內種苗生產所需。

三、建立病毒快速檢驗技術
  針對侵襲九孔之病毒,亟需建立快速檢驗技術,最好能開發PCR之快速檢驗晶片,以供檢驗單位迅速偵測種貝以及貝苗是否帶有病毒。本項工作將請臺大獸醫系張本恆副教授及家畜衛生試驗所之專家學者儘速提出研究計畫,並要求早日解明九孔種苗的脫落是否與病毒之感染有關。

四、開發無病毒或抗病毒之九孔品系
  利用PCR技術篩選未帶病毒之九孔,並以循環水養殖設備培育出未帶病毒之種貝;另外,在疫區篩選抗病毒之九孔,並在循環水養殖系統中培育出抗病毒(SPR)之品系。本項工作將由水產試驗所臺東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負責推動。

五、開發其他鮑魚之養殖技術
  在本年初,臺灣東北角九孔成貝大量死亡之際,與九孔一起養殖之黑鮑並未死亡,因此推測其可能具有抗病能力,可考慮引進,以取代部分九孔養殖。然而,1999~2000年在福建東山、漳浦一帶,亦曾經暴發九孔大量死亡以及九孔種苗嚴重脫落情形,經大陸學者檢驗分析結果發現,係由3種球狀病毒(50nm、110nm、150nm)引起。此次臺灣養殖九孔發生嚴重病變是否因黑鮑帶有病毒所致,將請臺大獸醫系張本恆副教授及家畜衛生試驗所加以解明,然後,再據以評估是否可大量推廣黑鮑養殖。至於臺大陳弘成教授建議引進美國加州與墨西哥交界生產之紅鮑養殖一案,將由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引進,進行試驗評估。另外,亦將探討臺灣南部沿岸產之耳鮑是否值得開發為養殖品種。
  有鑑於九孔脫落疫情嚴重,水試所及農委會已提撥經費,在2004年做進一步的九孔病害防治科研計畫。
  在水試所的部分為促進九孔種苗繁育成效與致病因子之探討(三個子計畫):1.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楊鴻禧副研究員)-九孔幼生著苗後,脫落死亡原因調查及防治對策。2.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張本恆副教授)-九孔種苗大量死亡致病性原因之調查。3.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學系(陳建初教授)-添加海藻萃取物提高九孔種苗活存率。
  在漁業署的部分有:1.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冉繁華教授)-提升九孔附苗期活存率養殖技術之建立。2.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李國誥教授)-養殖九孔幼苗與稚貝感染細菌性疾病與附著之相關研究。3.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學系(沈士新教授)-探討九孔附苗板上附著藻與附苗期九孔苗活存之關係。

九孔種苗培育過程之細菌學相關研究

國內養殖九孔近來於每年4~6月發生大量死亡,最近更普遍發生稚貝無法附著於浪板以及養成九孔足部肌肉黑變死亡等種種病害,影響產業發展甚鉅。而其中又尤以育苗階段所發生的疾病,對相關產業危害最為嚴重。

自九孔繁養殖環境及針對不同生長階段之稚貝、亞成貝與種貝採樣,發現不論在池體環境、附著浪板、養殖池水與投餵所用的龍鬚菜中,皆可分離出病原性的溶藻弧菌。此外,針對種貝之血淋巴、生殖巢、體表黏液及所排出之生殖細胞進行採樣,亦可發現病原性溶藻弧菌,而與無菌處理之繁殖種貝及貝苗在菌相分析上比較,證實造成稚貝感染病原性溶藻弧菌來自於垂直傳染。

由本研究室多年來的研究調查顯示,弧菌屬中的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與腸炎弧菌V. parahaemolyticus為養殖九孔之重要病原菌,而其中病原性溶藻弧菌的存在嚴重影響幼苗附著率。因此附苗期間池水之處理以降低弧菌量及避免種貝受弧菌感染而成帶原者,似乎成為附苗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 李國誥、黃之暘、吳韋毅、劉秉忠

2007-07-02

免疫技術的介紹及對蝦類(penaeid shrimp)的健康管理

免疫技術的介紹及對蝦類(penaeid shrimp)的健康管理 王融雍
2002-12-16
摘要
  在開發中國家,養蝦業是稅收和工作機會的重要來源。但是養蝦業的收益已經受到傳染病的影響。基於這項原因,疾病的預防成了要優先考慮的事,也因此蝦類免疫學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從這點來看,可以當作指標的各種細胞性和體液性參數(cellular and humoral parameters)的研究持續出現,目的是讓公共衛生測量、免疫調節研究以及選種(選出對病原具高抵抗力的蝦子)有一套標準。有些做法快速、簡單、量化,一直很適合用來評估蝦子免疫反應的表現。在細胞性參數方面,血像(hemogram)及兩個細胞性現象(cellular mechanisms)〔註:此兩現象分別指:1.酚氧化酵素活性(PO activity);2.在後吞噬作用(postphagocytic events)期間細胞會產生的ROIs〕一向被認為可能可以當作指標。在體液性參數方面,血漿中的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及血漿蛋白質的濃度可以當作評估健康狀態的標準。在本篇報告中,將介紹這些用來評估健康狀態的免疫技術,以及在臨床上反應變化的意義。

導論
  在很多開發中國家,養蝦業都有很明顯的成長。在這些國家,養蝦對經濟和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在厄瓜多爾(Ecuador),蝦子是第三大出口物,而且也是國家收入及工作機會的重要來源。可是,養蝦業總是受到傳染病的影響,主要是細菌性和病毒性傳染病,其結果往往是嚴重減少產量。要維繫養蝦業大多要依賴疾病控制以及有健康的蝦體。從這個觀點來看,免疫系統就是評估蝦子健康的工具,而且很多研究人員也建議應該要把各種免疫參數(immune parameters)當作判斷生態毒物方面的生物指標(biomarkers)。 
  若要評估養殖蝦的免疫反應中的細胞性參數和體液性參數,則發展簡便的步驟對進行免疫分析來說就很重要。有些人不斷把養殖蝦的免疫反應中的各種細胞性參數和體液性參數進行量化。我們所知道的方法有:血像計數(hemogram counts)、高活性氧族群(ROIs)測定、酚氧化酵素活性(PO activity)定量、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測定、血漿蛋白濃度(plasma proteins concentration)測定、測定特殊抗體。
  在這篇報告中,介紹了常用來評估對蝦免疫反應的免疫技術及這些技術在鑑定健康上的應用與從臨床得到的知識。

血像計數
  在甲殼類的免疫防禦中,血細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第一點,血細胞會利用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包膜作用(encapsulation)、結節狀的聚集現象(nodular aggregation)把血腔(hemocoel)中的外來顆粒移除;第二點,血細胞會利用細胞本身凝結成塊(cellular clumping)、分泌血漿產生膠凝所需的物質來啟動凝固作用(coagulation)、攜帶及釋放分氧化酵素(prophenoloxidase)等方式參與傷口的治療;第三點,血細胞也跟一些重要分子的合成和釋放有關係,這些重要的分子包括α2-巨型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α2M))、凝集素(agglutinins)及抗菌胜antibacterial peptides。血像(hemogram)是由總血球數(THC;total haemocyte count)及各型態血球數(DHC;differential haemocyte count)組成。在各型態血球數(DHC)方面,多數的研究者認為對蝦類(penaeid shrimp)有三種細胞型態:大顆粒血細胞(LGH;large granule haemocytes)、小顆粒血細胞(SGH;small granule haemocytes)及無顆粒血細胞〔agranular haemocytes,或稱為透明球hyaline cells(HC)〕。
  在甲殼類,有些報告指出總血球數(THC)和病原抵抗力(pathogen resistance)有關。 Persson et al.(1987)描述了Pacifastacus leniusculus的血球數目(haemocyte number)與該生物對寄生真菌Aphanomyces astaci的抵抗力之間的關係。他們證明帶有真菌Aphanomyces astaci的淡水螯蝦(crayfish)血球數目會減少,細胞數目的減少將引起真菌菌絲產生嚴重的黑化現象,結果會導致螯蝦死亡。 Le Moullace et al.(1998)觀察到Penaeus stylirostris在組織缺氧時會產生的低總血球數(THC)現象,而此時的Penaeus stylirostris對於高致命性的Vibrio alginolyticus會變得更敏感。在該研究中,各型態血球數(DHC)也會發生變化;其中,小顆粒血細胞(SGH)和透明球(HC)的數目有明顯的減少。根據在脫殼週期(moult cycle)所發現的變化,顯示出血細胞的數目和組成成分具有生理上的重要意義。在P. japonicus和P. stylirostris,他們的postmoult stage期間具有最高的血細胞數目,而最低的血細胞數目則和intermoult stage有關。類似的變化也出現在Sicyonia ingentis身上,Sicyonia ingentis的造血組織在postmoult stage期間會有血細胞的重要性釋放。至於DHC,Penaeus stylirostris和Sicyonia ingentis的大顆粒細胞(LGH)數目在intermoult期間最高;P. japonicus和Sicyonia ingentis的無顆粒細胞(HC)數目在ecdysial period會出現高峰。在ecdysial period(當時表皮很軟),出現無顆粒細胞(HC)的數目高的這種現象似乎很重要,因為無顆粒細胞會啟動凝固作用(coagulation),同時也可能和表皮的形成有關。至於P. stylirostris在intermoult期間的血淋巴中的大顆粒細胞(LGH)濃度高的現象,則可能和酚氧化酵素活性(PO activity)高以及弧菌抵抗力有關。
  利用血球計數器可以很容易地測出總血球數(THC),但是,各型態血球數(DHC)則需要更複雜的血球鑑定。各型態血球數(DHC)的測定需要利用到型態上的判斷,例如細胞的大小和形狀,以及利用相反差顯微鏡(phase contrase microscope)觀察血細胞的折射情況(haemocyte refractivity)的不同。雖然這個技術很快,但是應該要說明的是,使用這個技術時,結果很容易出現大差異,這可能是詮釋上的誤差造成。
  利用酵素活性偵測的細胞化學研究或是特殊的染劑就可以測定出不同型態的血細胞。在Sicyonia ingentis方面,Hose et al.曾表示小顆粒血細胞(SGH)中具有大量的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而無顆粒細胞(HC)則可以用蘇丹黑來染色區別出來。在P. japonicus方面,Sequeira er al.(1995)用細胞化學染劑處理各類血球,並用flow cytometry將這些血球分離,並報導只有在大顆粒血細胞(LGH)有發現到陽性的過氧化活性。由細胞化學染劑處理對蝦所得到的結果可看出,各類型的血細胞可以用特殊的染色法區分出來,而且這些染色法更有助於瞭解這些血細胞的功能。另一個可用來鑑定細胞的方法是利用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來找到各類型細胞的抗原標誌(antigenic markers)。 Rodriguez et al.(1995)用單株抗體處理經等密度離心法(isopycnic centrifugation on Percoll gradient)得到的各類型的血細胞後發現,在P. japonicus中,透明球(HC)和小顆粒血細胞(SGH)的抗原決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epitope)是一樣的,而在大顆粒血細胞(LGH)則會表現出特殊的抗原(antigen)。單株抗體是各很有效的工具,其可以用來觀察血細胞品系(haemocyte lineages)的情況、研究血細胞增生以及用來分離和研究原生質的組成。

高活性氧族群(ROIs)測定
  吞噬作用是細胞防禦中常見的反應。在吞噬作用的期間,顆粒和微生物會被吸收到細胞內,這個細胞稍後會形成消化液泡,此消化液泡稱為吞噬體(phagosome)。要清除被吞噬的顆粒需要把降解酵素(degradative enzymes)加到吞噬體中,以及產生高活性氧族群(ROIs)。產生高活性氧族群(ROIs)的過程就是有名的呼吸爆(respiratory burst)。呼吸爆(respiratory burst)中,第一個產生的高活性氧化中產物是超氧化物陰離子(O2-;superoxide anion)。接下來的反應會產生其他的高活性氧族群,例如過氧化氫(H2O2;hydrogen peroxide)、氫氧基(OH-;hydroxyl radicals)、singlet oxygen(1O2)。過氧化氫(H2O2)會藉由myeloperoxidase(MPO)-H2O2-Cl系統而變成次氯酸(HOCl-;hypochlorous acid),形成有效的抗菌系統。
  在對蝦類方面,已經藉由觀察被注射的細菌或微顆粒物質的方式做了很多關於吞噬作用的實驗。但是這種作法並無法適當的將吞噬作用量化。在無脊椎動物方面,已經有很多實驗使用軟體動物來研究高活性氧族群(ROIs)的產生。有些方法已經應用在蝦子的研究上,例如利用NBT(nitro blue tetrazolium)reduction的方法來測定細胞內部的超氧化物陰離子(O2-),以及利用ferricitochrome C的還原作用來測定細胞外的超氧化物陰離子(O2-)。利用酚紅的氧化〔註:此酚紅的氧化有賴於辣根過氧化〕來測定過氧化氫(H2O2)。利用化學反應產生光的方式(CL;chemiluminescence)來測定高活性氧族群(ROIs)所散出的光。
  甲殼類的血細胞會產生高活性氧族群的證據是由Bell和Smith在1993年首次在陸蟹Carcinus maenas中發現到的。利用PMA(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當誘引物質(elicitor),他們證明超氧化物陰離子(O2-)會由透明球(HC)產生。在P. monodon中,Song和Hsieh在1994年首次指出對蝦類具有氧化的代謝現象(oxidative metabolism)。他們利用NBT(nitro blue tetrazolium)reduction的方法測到超氧化物陰離子(O2-),利用酚紅的氧化〔註:此酚紅的氧化有賴於辣根過氧化〕測到過氧化氫(H2O2),並發現到MPO-like enzyme activity。 Bach鋨e et al.(1995b)證明用PMA和Zymosan當誘發物質來誘發P. japonicus,結果證明,在P. japonicus中有呼吸爆(respiratory burst)的存在,用scintillation counter測定化學反應產生的光(CL;chemiluminescence)。在P. vannanei方面,Munoz et al.(這一期)運用NBT(nitro blue tetrazolium)reduction的簡單方法來測定細胞內部的超氧化物陰離子(O2-)。由未受刺激的血細胞(unstimulated haemocytes)的該活性,可以知道這些血細胞先前的狀態,這表示可以知道是否有炎症反應存在(inflammatory process)。這個方法很有效,由其可以得知SOD所造成的超氧化物陰離子(O2-)減少的現象,以及NEM(N-ethyl-maleimide)所造成的抑制現象(inhibition)。
  儘管關於對蝦類的呼吸爆(respiratory burst)的研究有限,但是有鑑於呼吸爆可以作為環境干擾的生物指標(biomarker),因此實際上的成果是很有意思的。因為使蝦子產生疾病的細菌會不斷用各種方法規避呼吸爆所產生的殺菌機制,因此呼吸爆的殺菌角色十分重要。在P. vannnei方面,當用Vibrio vulnificus當作誘發物質時,以及當施以V. alginolyticus和其他細菌(如Escherichia coli)所產生的強烈刺激時,並不會產生超氧化物陰離子(O2-)。

原酚氧化酵素(proPO)和酚氧化酵素(PO)
  節肢動物的黑色素形成(melanization process)是和酚氧化酵素(PO)有關。 PO酵素是proPO酵素經活化後而產生的。在甲殼類,特別是淡水螯蝦(crayfish)方面,活化proPO的系統已經有相當的研究,也有不少的評論出現。黑色素(melanin)以及黑色素的反應性中,產物具有阻止黴菌生長的作用。
  在對蝦類,已經有和黑色素形成(melanin formation)相關的著作出現,內容著重利用組織化學的方式來觀察位於發炎位置的黑色素形成現象。經由細胞化學染色法處理蝦子的血細胞證實,大顆粒血細胞(LGH)和小顆粒血細胞(SGH)含有proPO系統。在對蝦類,已經有關於proPO系統活化過程的研究。在血細胞中有發現到一種76kDa的蛋白質,此蛋白質稱之為peroxinectin,它能促進proPO系統被釋放。這種蛋白質也具有細胞黏著(cell adhesion)、去顆粒(degranulation)、調理素的及過氧化活性(opsonic and peroxidase activity)。淡水螯蝦(crayfish)及P. monodon方面,proPO已經有克隆化(cloned),並被定序了。
  利用分光光度測量法在490nm下,把dopachrome〔註:dopachrome(多巴色素)是由L-DOPA(L-dihydrophenylalanine)變成的〕的形成紀錄下來的方式,可以測定出PO活性。 PO可以用各種方式取得。在含鈣離子的情況下用laminarin或zymosan當誘發物質來處理血細胞,則proPO系統會從血細胞中被釋放出來。細胞的碎裂物(cellular lysates)中含有未活化的proPO系統,故從細胞的碎裂物(cellular lysates)中也可以取得PO,而胰蛋白(trypsin)會被用來將proPO活化成PO。分析PO活性的方法已經變得簡單多了,反應可以完全在microtiter plates中完成。利用分離出來的蝦子血細胞可以研究原酚氧化酵素基因(proPO gene)的表現。利用北方點漬分析(Northern blot analysis)的方式,可以鑑定出血細胞中的原酚氧化酵素轉錄本(proPO transcripts)的數量。
  利用這些不同的方式,將能夠更瞭解proPO系統在蝦體健康狀態上的關係。有些研究指出,proPO系統可以當作健康和環境的指標,因為其變化和感染情況及環境變動有關連,這點也已經用基因表現的層次證明出來。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測定
  節肢動物的抗菌胜和抗菌蛋白質已經有了相當的研究,尤其是昆蟲和有螯肢亞門(chelicerata),他們的好幾種抗微生物的分子已經被分離並描繪出特性。在甲殼類,有些研究已經證明甲殼類的血淋巴(haemolymph)有抑制細菌生長的能力。在C. maenas已經發現數種抗菌蛋白,這些抗菌蛋白能夠在體外對抗革蘭氏陽性及革蘭氏陰菌。 Lester et al.(1997)發現一個小的胜,此胜稱為callinectin,據描述,此胜和blue crab Callinectes sapidus血淋巴中大多數的抗菌活性有關係。關於對蝦類(penaeid shrimp)的研究方面,Destoumieux et al.(1997)已經徹底敘述一類新的抗微生物胜,這些抗菌蛋白是在對蝦中首次發現的抗微生物分子,稱為penaeidins。
  在文獻當中,有報告指出甲殼類的抗菌活性可以作為環境的指標。因此,為了要偵測甲殼類血淋巴中的抗細菌能力,很多研究者已經根據細菌在洋菜板(agar plate)上成長受到抑制的現象(zone inhibition assay和CFU(colony-forming units)inhibition assay),或是細菌在液態培養基(liquid medium)中成長受到抑制的現象(turbidometric assay)發展出定量分析抗菌的方法。利用CFU inhibition assay,已經發現到陸蟹C. maenas及其他甲殼類的granular haemocytes中有抗菌活性存在。利用zone inhibition assay和turbidometric assay的技術,Noga rt al.(1994)指出在Cal. Sapidus的血清中有具效力的抗菌活性存在。使用CFU inhibition assay,已經發現在P. monodon的血淋巴中具有對抗革蘭氏陰性菌的抗菌活性存在。在P. vannanei中,利用turbidometric assay的技術,已經觀察到血漿中具有很強的抗不同種的海水細菌的抗菌活性。以上使用洋菜板(agar plate)和液態培養基(liquid medium)的兩個方法,都可以測到甲殼類血淋巴中的抗菌活性。但是從實用的觀點來看,液態培養基(liquid medium)在一次分析大量的樣本時比較方便。

血漿蛋白濃度(plasma protein concentration)測定
  甲殼類具有開放式循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血淋巴執行數種生理功能。其中的一項功能就是運送分子例如血青素(respiratory protein;hemocyanin)。血青素是血淋巴中最多的分子〔約佔全部蛋白質量(total protein)的60%~95%〕,接著是凝固蛋白(clotting protein)和體液的各成分。
  已經有證據說明血漿蛋白濃度(plasma protein concentration)在生理上的重要性,以及血漿蛋白濃度(plasma protein concentration)容易受到環境或是動物生理上的改變的影響。 Chisholm和Smith(1994)曾發現蛋白質濃度和水溫之間的有關係存在,即在一年的最低和最高溫的時候,其血漿蛋白濃度會變低。全部蛋白質量(total protein)的濃度也和蝦子的脫殼週期有關。在P. japonicus方面,Chen和Cheng(1993)曾描述在postmoult stage期間,其蛋白質濃度較低(41.37mg/ml);在early moult(D0)時,其蛋白質濃度較高(74.90mg/ml)。很明顯的,培養在實驗室的健康P. vannamei juveniles,其血漿蛋白濃度大約是120mg/ml(未公布的數據)。但是這個濃度會隨環境狀態的不同而出現變化。例如血漿蛋白質(plasma proteins)和食物中的蛋白質濃度有關係(未公布的數據)。此外,Engel et al.(1993)也曾描述低溶氧對血青素(respiratory protein;hemocyanin)會有負面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甲殼類已經有數種免疫分子(immune molecules)被鑑定並純化出來了,例如LPS-binding protein、β-glucan-binding protein(BGBP)、凝固蛋白(clotting protein(CL))。在淡水螯蝦(crayfish)方面,這些蛋白質中的幾種已經以基因層次來描述其特性。 BGBP和CL都和他們的同源染色體(homologues)很相似。在臨床上,可以利用特殊的抗體進行ELISA反應,來判斷這些蛋白質是否存在於蝦子的血漿(plasma)中。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可以應用在P. japonicus的凝固因子(clotting factor)、α2M、及凝集素(agglutinin)上,而多株抗體(polyclinal antibodies)則可以對抗對蝦類的BGBP。

應用與將來的研究
  以目前的知識來說,尚無法確定在抵抗疾病時哪一個免疫機制(immune mechanism)是最重要的。當要運用免疫標準來進行健康管理和遺傳育種計畫的時候,疾病抵抗力標記(disease resistance markers)的認定就很重要了。因此,瞭解感染模式也很重要,因為藉由感染模式可以瞭解免疫參數(immune parameters)和疾病抵抗力之間的關係。
  為了要監測養殖場中的健康情況,因此有必要檢測養殖的結果,以便瞭解環境情況和蝦子的常態和非常態的免疫反應數值之間的關係。運用抵抗力標準,便有可能產生很多研究:經過實驗感染後的存活者和具有很強抵抗力標記(resistance markers)的蝦子可以被選作種蝦(brookstock);除此之外,開始研究免疫參數(immune parameters)的遺傳率也是很重要的。應用免疫學和其他研究領域,如流行病學和遺傳學的基礎知識,將有助於改善養殖場的管理,以及讓蝦子被馴化成更能適應養殖環境。

養魚世界月刊2002年12月份P123~P130